2009年,香港足球代表隊主場勇奪東亞運足球金牌,當時現場觀戰的特首曾蔭權大喜,促使民政事務局催化醞釀中的《鳳凰計劃》於11年拍板,開始每年耗資2,000萬,15年《五年策略計劃》接替飛不起的《鳳凰計劃》,每年撥款增至2,500萬。
《五年策略計劃》下月到期,18項指標包括港男女足的世界排名、港超聯平均入場達3,000人等逾半未達標。發展足球的資源增加,但職業球會及球員全未受惠,怨聲載道,足總獲新資源下,曾聘蘇格蘭、西班牙、日本、南韓、英國及冰島等地教練任職,可是10年過後,仍未建立香港足球風格,遑論進步,亦說明計劃失敗。四位球圈不同持份者在《五》結束前,回看香港足運過去10年轉變,或可找到一點啟示。
記者:曾雁平
因為東亞運足球金牌後,催化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在足球發展上,包括足總內部架構,發展工作上有更多撥款,現有自己足球訓練中心,又有全職主教練及技術總監,還有分析教練,成立五人足球、女子足球、裁判及市場推廣等部門經理,足總現在規模比以往大好多,可以說,香港目前所行的足球方向沒有錯,問題是如何執行。
如以在最頂層的職業層面,似是停滯,部份是不進反退;像港超聯入場人數、賽事水平,現在港超聯與以往港甲比較是否有好大變化呢?像球會制度、聯賽制度及商業推廣等等,感覺不算有好大躍進。
要先建立本土風格
主因是設定五年計劃時,沒想過用部份資源發展聯賽,英文是Develop the game,繼續單靠球會及老闆支持球會,而這方面永遠是香港球壇最脆弱的,如以這個角度來說是退步的。個人反對將五年計劃及康文署資源直接投放到職業層面,但港隊成績及水平建基於聯賽水平,而球會是私人公司,資源不應直接給球會。
提升整體水平不單是球會責任,像賽事數據分析,如有球會做,對技術發展會有幫助,令聯賽更有趣味,亦可考慮推行VAR、電子廣告牌等市場推廣,如這些計劃可考慮由政府撥款,就可減輕球會壓力,球會亦可更集中做好訓練。
十幾年前說過,想代表隊日後有好成績,先要在青年隊建立本土風格,當建立到本身風格及踢法,大港隊便由主教練找最好球員,針對對手出戰,而此責任在技術總監,這解釋為何國際足協規定每個足總要有技術總監,但可以沒有主教練,似乎這方面足總做得不理想。
足總目前的架構內有青訓教練,也有很多教練,聘請過不同教練培訓,像試過有日本教練,高層覺得有位西班牙教練的CV不錯,又請來了,這10年出現過蘇格蘭、南韓、日本、西班牙及英國,各地技術人員坐在同一辦公室,談不同足球語言,概念不一,這是最大敗筆。
2、30年前,香港青訓成功是中央化,由銀禧及體院,體院足球部解散後,成立香港08、09,在黑暗期仍培訓到球員出來,葉鴻輝算是中央化處理青訓成果。近年球會青訓多,好處是可培訓更多球員,問題是配套,可否保證每周有足夠訓練節數,仍依循足總青訓概念,而教練教法是否合適及合理,會否只為成績而遠離大目標呢?當足總放權給球會,同時有責任監察球會青訓及不同持份者,放權不等同放養,效果未必及中央化。
聘外籍教練不斷犯錯
10年換過好幾位主教練、技術總監,而足總曾聘用的外籍教練大多未能持續,明白選人有困難,但不斷會犯錯,到底機制是否要檢視,是否需負責,足總不是私營公司,機制上是用政府錢是要服務全港,但少部份人去做決定,幾次出問題後,是否要重新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