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傳院長:報道客觀事實非抹黑

中大新傳院長:報道客觀事實非抹黑

本報向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教授提供警方逾十封信件及報道原文作文本分析,他認為性質類似,重點在於涉及本報用字,「不過語言使用唔係純科學性,有傾向性係十分正常。只要報道具有客觀事實基礎,就係可接受,並非不實報道。」他又指,對於「抹黑」指控,通常指以無中生有的負面描述加諸對方,惟若有客觀事實基礎,便難言抹黑。他以去年12月10日刊於A1的報道為例,警方信件指報道以《萬六槍彈攻大學 『如戰爭狀態』》為標題,內文多次使用「圍攻」、「進攻」、「攻打」等字眼,內容與事實不符;李立峯認為「如戰爭狀態」的形容只是覆述監警會前成員黃碧雲的說法,對「圍攻」等字眼之使用亦具客觀基礎,「當話圍攻嘅時候係咪真係圍呢?如果佢真係佈局上包圍咗理大,衝突期間佢係有嘗試通過使用武力進入校園,個客觀事實存在時,你好難批評人哋去用呢個字眼。」

立場新聞同一報道無接信

另一例子,是警方針對去年12月29日「防暴疑影記者放Telegram」的報道,警方信件指控本報加上「疑」字的標題似是而非,「胡亂抹黑警員、製造失實言論、不負責任」。李立峯強調該次報道有事實基礎,絕非無的放矢,因當時被拍照的記者確見到該角度有一名警員舉機拍照,事後照片出現在Telegram群組中,故構成合理懷疑。

李又補充,警方稱警員沒有Telegram賬號的講法「有啲怪」,「其實呢個辯解好弱,如果影相係行動一部份,咁一定係某個unit會有張相。如果警方要澄清,唔係澄清影相嗰個冇放,而係成個unit都冇放相。」諷刺的是,該報道涉及「立場新聞」的記者,立場的報道亦用上「疑」字作標題,卻未接獲警方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