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張曉明由港澳辦主任,降為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大權旁落只管理日常工作(影印茶水揸𨋢叫外賣……?),總算有活可幹可走動,不致日夜面對黨史舊屎管圖書守水塘。
不知一度與少明哥HeHe賞櫻的十一哥,是否同氣連枝唇亡齒寒?心情低落又因武漢肺炎邊度都唔去得,再也難覓櫻魂──但港人卻為「燉冬菇」開香檳……而且仲有一件待落鑊。
點解降職喚「燉冬菇」而非「炆冬菇」?有古講:本港早期華人警員所穿制服,那頂帽子沿用清朝軍帽,竹片編織形如冬菇。警員表現良好工作態度認真,上級會升調,派他擔任便衣警探,不必穿制服執行職務,自由的他頭上自然沒了那隻「冬菇」。但若不守紀律犯了規條,便由便衣「褪」回(即倒退、下調),做番軍裝。流傳下來變成「燉冬菇」。
不管「燉冬菇」或「褪冬菇」,政棍都望有一線生機死唔晒,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忍一時之辱伺機翻身,總好過「炒魷魚」、「冇米粥」、「死雞撐飯蓋」、「一鑊熟」──尤其是本港確診武漢肺炎個案中的「打邊爐家族」,年初二19名親戚聚會打邊爐,11人中招,之後更傳染至其他親友同事……事件更摧毀了火鍋店生意,一鑊熟真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