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
剛剛看到香港朋友的facebook分享,他們晚上在香港一間很出名的餐廳享用晚餐,但餐廳全晚只有他們一桌客人,猶如包場。
上個月,我們在台灣致電到一家新開酒店的茶樓訂位時,午餐和晚餐時段全部爆滿,最後只能排到下午茶時段,但前兩天再去用餐的時候,那間可以放30張大圓桌的茶樓,在午餐時段,就只得我們一行六人。
在台灣經營三間不同餐廳的我們,職業病發作,不禁一邊用餐,一邊替他們「數人」。 外場服務生有六位,廚房師傅驟眼看差不多最少有十位,一個月單單是人手支出就最少要50萬台幣(約12.9萬港元),頓時覺得有一陣心寒。當然,人家是酒店內的餐廳,少點擔心,若換上是我們這些小經營者, 一個月後便可能在台灣消失了。
重創飲食業 索性關門
我們做飲食生意的,看到現在台灣餐飲業的不景氣,也真的感慨萬分。疫症當前,雖然各行各業,除了賣口罩等的衞生醫療用品業,其他都大受影響,餐飲業更永遠首當其衝,因人人都不願出門,台灣現在由政府中央分配,每人要七天才可買到兩個大人和小孩的口罩,學校開課也暫延至2月下旬,大家也盡量不外出了,誰還有心情出門大吃大喝?
2003年香港爆發SARS時,我還是個懵懂的大學生,大學放一個月假,我便跑去做兼職,不知天高地厚。現在疫情再次爆發,蔓延全球,我身邊多了三個比我當年更懵懂的小小孩,我們在台灣要身兼餐廳的日常運作,就算現在生意時好時壞,我們還是要一邊照顧小孩,一邊為生意想辦法。
唯一安慰的是,在台灣的租金便宜, 在二、三線地區,每間餐廳平均租金約一萬港元,相比起在香港動輒十幾萬港元的租金,如果在餐廳生意大減的情況下,好可能幾個月便賠上百萬, 或是捱一兩個月便要關門大吉。在台灣,有些自家經營的餐廳,乾脆關門休息,賠錢的,最多也就是每月那一萬幾千港元,吊命的,也可苦撐一下。
港人身份 步入寒冬期
從前,香港人在台灣開港式餐廳,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賣點,自從疫情爆發之後,台灣對國際新聞的資訊流通雖然比較慢,但隨着政府最近完全禁止一般香港人來台灣觀光旅行,很多台灣人也慢慢地知道香港發生甚麼事情,對香港人也有所顧忌。
上星期,就有一組客人走進我們餐廳,用餐後就直接問我們老闆是不是香港人,然後就問:「老闆在餐廳嗎?」站在他面前的我說:「我就是那香港人老闆囉!」他頓時面有難色地,左手慢慢伸去找口罩,然後把它戴上。看到這一幕,我就主動跟他說,我們最近都沒有回去香港,我才勉強地看到在他口罩下,尷尬地點頭笑了一下。
「香港人」這個身份,在這半年裏,在國外已經失去了從前的光環。彷彿,我們這個身份,由從前被人羨慕,到現在讓人避之則吉。
現在我們在公眾場合,都不敢大聲用廣東話交談,有時候旁邊的台灣人聽到我們在講廣東話,真的有幾次,對方煞有介事地主動問我們,是否從香港來,還是從大陸廣州來的?
面對現在餐飲業的寒冬期,也面對着「香港人」的寒冬期,我們都苦笑,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當初移民台灣的時候,我們還會選擇開餐廳嗎?
撰文: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