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免費」手機App陷阱處處。消委會去年接獲20宗有關手機應用程式投訴,有市民透過銷售平台免費下載健身App,按指示選擇運動目標、身高、體重等資料,並以指模確認後,即接獲938元交易短訊通知,原來已被收取年度訂閱費用。
李女士觀看手機影片時突然彈出一個健身App廣告,遂經銷售平台免費下載,她先按「繼續」按鈕選擇運動目標,再按「下一步」輸入身高、體重及運動習慣等,隨後看到頁面同樣有「繼續」按鈕,不以為意按下並進行指模確認,豈料隨即接獲938元交易短訊通知,令她十分驚訝,職員回覆指是訂閱健身程式一年的費用。她非常不滿尚未試用即被扣費,而且程式功能不外是制訂健身計劃、定時提醒步行、跑步及飲水等基本功能,要求平台跟進,有關平台其後同意特別安排全額退款。
文書程式試用期內取消仍扣賬
楊先生下載文書應用程式享七天免費試用,試用期完結前已刪除該程式。惟他其後發現電話賬單收取238元程式訂閱費用,原來根據程式銷售平台政策訂明,退款申請必須於購買後48小時內提出,楊最終未能取回款項。
黃小姐看見設計軟件程式提供免費試用,遂輸入電郵登記,隨即轉至信用卡付款頁面,並顯示「首七天免費體驗,試用期後$158/月」,她明白試用期後收費,輸入資料完成安裝;七天後她接獲電郵收費單據,信用卡已自動支付158元,黃取消訂閱程式,卻收到通知要求額外收取違約罰款。黃以為該程式按月收費,可隨時取消,原來系統預設為「月付年度計劃」,她批評寫法欠清晰,結果在消委會協助下毋須繳付違約罰款。
消委會提醒市民安裝有關的App前,應留意試用期限、收費條款、自動訂閱及取消政策等;若程式要求以人面識別、指模等確認步驟,有可能因而授權程式利用儲存於手機內的信用卡資料作交易;消費者應查看應用銷售平台內「訂閱項目」及「購買紀錄」欄位,以及電話賬單及信用卡月結單有否不明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