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女生育不宜超過35歲 肝腎不足 宮寒 易流產

中醫:婦女生育不宜超過35歲 
肝腎不足 宮寒 易流產

【本報訊】港人普遍傾向遲婚遲生育,令女士出現流產的風險相應增加。中醫師表示,有肝腎不足或宮寒問題的女性較易流產,當中可與先天不足,或後天因素有關,例如平日食太多「凍嘢」及缺乏戶外運動等。曾流產女士要注重身體調理及暖宮,推介食玉竹沙參瘦肉粥養生,有補中益氣及滋潤心肺功效。
記者:梁麗兒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劉佩冰表示,在中醫角度,女性踏入21至28歲是天癸,即指影響生殖系統的精微物質最旺盛的時間,此時較易成功懷孕,加上精氣充盈、氣血及體質旺盛,也適合「陀BB」和生產。28歲過後成功懷孕的機會將陸續減少,也較易出現流產。雖然現代人傾向遲生育,但認為港人不應超過35歲才生育,以減低流產風險。臨床上因曾經流產而求醫及欲調理身體的病人,通常為30多歲女性,平日工作忙碌及工時長,壓力很大,普遍都有肝腎不足或宮寒問題。部份病人的流產次數更多於一次,如年紀偏大病人。

多飲暖水 戶外運動吸陽氣

劉指在中醫角度,孕婦肝腎氣血充足才有助養胎,故若肝腎不足,例如先天引起,或後天補養方面差,例如工作壓力大、情緒差如抑鬱、低落,最後可帶來血虛體質,令人容易流產。血虛症狀包括容易手腳冰冷、頭暈、面色蒼白及失眠等。除了肝腎不足,不少女性都有宮寒問題,原來宮寒都是流產元凶,中醫認為子宮太寒,不利胎兒生長,即使她們能成功懷孕,也容易流產。宮寒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包括經常喝凍飲、吃生冷食物;經常逗留室內冷氣空間,又缺乏戶外運動、導致很少吸收陽氣;衣着太少如常穿短裙、短褲;或過度減肥、過瘦等。宮寒症狀包括有經痛問題、月經量少、面色蒼白等。

中醫會因應個人體質,為曾流產的女性調理身體,劉稱,首要是調理月經周期為主,並會採用滋補肝腎、補益氣血的中藥,例如當歸、北芪、生地及熟地等。如有宮寒問題,治療上要包括暖宮,常用如黨參、太子參、北芪或何首烏等具溫腎助陽功效的中藥。所謂宮寒無子,故女性調理身體時,暖宮措施不可忽略。例如避免穿短裙、短褲,日常多飲暖水取代凍飲,抽時間在陽光下進行戶外運動,為身體多吸收陽氣。

此外,流產後出現負面情緒、肝鬱氣滯等情況,例如有痛經、經血暗紅色等症狀,治療會同時包括疏肝解鬱。劉指一般情況下,流產後調理大概為三個月經周期,但實際要視乎不同人的來經時間再按情況調整藥方,為下一次懷孕作準備。她提醒面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正調理身體的女性要份外注重保暖,萬一患上感冒,便難以進行溫補,要先處理病情,屆時或會錯失懷孕良機。

劉推介兩款養生食療,其中玉竹沙參瘦肉粥可補中益氣、滋潤心肺,任何女性都適合。肝腎不足或血虛的女性,即容易手腳冰冷、頭暈、心悸失眠或月經不調人士,可煲烏雞湯健脾補氣、滋補肝腎。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