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耀年坐正vs外聘CEO 滙控內部掀爭拗明天策略日兼放榜 股價難有驚喜

祈耀年坐正vs外聘CEO 滙控內部掀爭拗
明天策略日兼放榜 股價難有驚喜

【本報訊】環球經濟不景及新冠狀病毒籠罩下,滙控(005)將公佈九年來第三份策略更新,但經歷多次重組仍無起色,集團每輪革新對股價推力已一次比一次弱。分析認為,滙控員工總數由九年前至今已淨減逾六萬人,未來再大幅節流空間有限;業務不達標亦激化董事會及管理層路線矛盾,重組紛亂,10年前滙控便曾「宮廷政變」,爭抝主席空降還是自己人接掌。
記者:劉美儀

歷史何其相似,刻下行政總裁外聘抑或由臨時舵手祈耀年「坐正」,同樣傳出分歧;但內外交困的滙控,現時挑戰可能較10年前更嚴峻。

自北美次按及雷曼風暴後,滙控股價只是一場夢。以上周五本港收市價59.65元計,相較2011年5月集團首次策略日(82.85元),累積跌幅達28%;倘由2017年10月,滙控首位非執行主席杜嘉祺履新(77.45元)計則跌23%;去年8月易帥至今,股價橫行微跌2.2%。

滙控經歷多次重組仍無起色,現時挑戰可能較10年前更嚴峻。資料圖片

投資者對杜嘉祺漸失耐性

有市場人士估計,曾掌友邦(1299)逾六年、帶領該公司市值倍增的杜嘉祺,正面臨投資者逐漸失去耐性的壓力。

滙控首次策略日始於2011年,高層大換班,集實權與市場期望於一身的歐智華掌CEO,矢言革新,上台三個月後即舉行全日講解的首次策略公佈,到2015年二次策略日亦花半天時間闡釋;即使「被離職」的前大班范寧,前年公佈新三年目標雖已夭折,但每次策略日都是業績以外另闢一天隆重表述,且俱屬新帥掌舵後動作。

周二策略更新卻與年終業績同日公佈,傳媒答問時間亦「一味兩食」覆蓋所有範疇;祈耀年又未「坐正」,市傳滙控上月杜拜舉行董事會,就委任祈或外人意見分歧。

回顧滙控九年策略更新,反映銀行股力爭改革但難擺脫衰退之路。滙控全職僱員由2011年時近30萬人,去年中降至23.8萬人,2015年至2017年底,集團削減風險加權資產逾2,900億美元。

英媒估計,今次策略日將削減不少於一萬職位,惟投資界指消息已屬預期,除非有突變,否則滙控仍只徘徊55至63元之間。

中國風險如何定位受關注

香港一直是滙控福地及主要盈利來源,中國則被喻為增長引擎,但經歷中美貿戰、香港社運及肺炎衝擊,分散風險下外商投資內地信心會否有變,滙控如何定位未來中國市場風險,值得關注。集團2015年已訂下珠三角稅前盈利目標,2017年要達10億美元,但前年策略日范寧已表明,珠三角收益有變、目標延誤,反映拓展內地收益存不確定性。

10年前滙控宮廷政變,源於前主席葛霖棄商從政,空缺引發高盛出身的集團獨董約翰.桑頓,與行政總裁紀勤之爭,最終「自己人」大勝,范智廉及歐智華成為主席及CEO;時移勢易,主席杜嘉祺領導的董事會,最終會揀自己人還是外人,相信仍有一番暗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