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運荊棘之路

工運荊棘之路

醫護罷工五天,起首引來林鄭撩交嗌式責難「不會得逞」,惟最終迫使政府局部封關。醫護能引起全城集氣,但相對其他行業,工運之路仍困難重重。

「在香港,罷工真的很難」

「港鐵新動力」是一個新近成立的港鐵工會,他們向港鐵提出加強保護裝備、封關等訴求,並於2月7日,發起特別會員大會並投票應否罷工,贊成罷工以大比數通過。考慮到港鐵可說是香港的交通命脈,眾人亦引頸待盼有其他行業繼醫護後接力罷工,此消息確實振奮人心。然而,2月11日,港鐵新動力與高層談判後,宣佈暫緩罷工行動。

「在香港,罷工真的很難。」負責財務的Chloe,在宣佈擱置罷工之後如此慨嘆。她解釋道:「大比數通過罷工,但實際人數其實很少。我們工會現時只有800名會員,投票的僅有171人,贊成罷工的真實人數,不過是119。」港鐵若有三萬員工,119這個數字,實在有點微不足道。「若果罷工的人職務較集中,例如全部都是觀塘綫的車長,罷工還可以有用。但事實不是如此。」工會的理事考慮再三,最終決定暫緩,只因不想犧牲得來不易的同道:「這800名會員,真的很難得,我們不想為了一次無效的罷工,犧牲所有。」

「以我們做例子,港鐵是壟斷了香港鐵路業的,令很多員工都會擔心,若被解僱,或許真的無處可去。」歸根究柢,回到港人不敢犧牲的老問題。對此,Chloe表示理解:「工運,基本上就等如將自己的飯碗扔向政府或僱主,但是,香港的文化都是以自己為先。」她並不是批評港人,回歸以後,沒有集體談判權致令工會積弱,有資源的團體亦未曾成功教育群眾工運的權益,「現時我們的處境,就像要追回20年前沒有做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