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人物】你隔離我上門 白髮姊妹救姊妹

【抗疫人物】你隔離我上門 白髮姊妹救姊妹

走在街上,濃罩着武肺疫情的陰霾。報紙上的確診數字、長康邨低層單位改裝排氣管、邊爐家族成員集體染病……天空滿佈市民對病毒傳播的憂慮,對未來生計的愁雲。在觀塘的街頭,兩位白髮姐妹美美和寶麗,聯同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的組織幹事樂容,各自推着放滿物資的手推車,將一袋袋的食物包,送到觀塘區內正在自我隔離、低收入、單親或基層家庭手上。頓時,灰灰的天被一道曙光劃破。

今次派發的食物包中,有娃娃菜、午餐肉、忌廉粟米湯罐頭、米粉和數個杯麵,另附上三個有錢也買不到的口罩。物資皆由香港市民捐贈予惜食堂,再轉交女工會。

早上10時許,五名女義工準時來到中心,開始將食物入袋,組織幹事樂容在旁解說派發食物包的原因,「食物包主要是派給正在自我隔離的市民、或不方便落街買餸的家庭,有些家庭要照顧手抱嬰兒,但又不夠口罩,不敢落街買餸。我們提供的協助話多唔多,話少唔少。」眼前這班婦女義工,年齡由20歲至60歲左右,不消半小時便將50個食物包,完成入袋過程。

義工們一起到翠屏邨探訪剛完成自我隔離的家庭。

派發予基層家庭的食物包裏有蔬菜、罐頭午餐肉、粟米湯、米粉杯麵和口罩。

兩人由位於翠屏邨的女工會中心,推車仔走勻觀塘和樂邨、裕民坊及康寧道。

年紀輕輕的組織幹事樂容,講解義工活動的流程。

手停口停 為最貧窮地區送食品

我們跟着義工姊妹、62歲的寶麗及55歲的美美到觀塘區上樓派食品包,觀塘區連續三年是全港最窮地區,每四人便有一人活在貧窮線下,部份區內人從事保安、洗碗等職業,大部份都因疫情而冇工開, 「上星期還沒那麼多人要家居隔離,派得快一點,今次要派到下晝。」這一戶是剛完成自我隔離的李氏家庭,年初二由鄉下大亞灣,即惠州回香港,採訪當天剛好完成14天自我隔離。李太說沒有跟人逼過車, 只是過關時較多人,但為了街坊安全,在政府實施隔離政策前,自發進行自我隔離。完成隔離身體無恙,本是開心事,惟從事裝修的李生現時失業,「疫情影響好大,過年到現在都冇工開。一直無了期全家坐定定。」

美美(左)和寶麗兩姊妹一同在觀塘區派發食物包。

一架買餸車大約放到四個食物包。

雖然忙了一整天,但能夠幫人,美美開心得很。

問到李太家中糧食是否足夠,她搖搖頭,「這裏翠屏邨的人都在搶搶搶,米、紙巾甚麼也搶,就算我們出去跟人搶,也搶不贏。」家中有丈夫和發育中的兒子,李太指「男人吃得多」,女工會送贈的食物包也只能供應約一兩日份量。她表示,為了節省口罩,之後會盡量選大清早較少人的時段,不戴口罩外出買日用品。

另一戶我們到訪的黃氏家庭,一家九口,但只餘下數個口罩。黃爺爺更曾在凌晨三四點在樓下排隊領口罩,媳婦黃太說:「我先生在酒樓工作,凌晨5時已離家上班,惟有慳住用,或兩三天重複用一個口罩,因為上班時酒樓有口罩供應。」黃太續指,家裏有九個人,不夠空間儲存糧食。「為安全起見,我們少去街市,都到超市買雪藏食物。但家裏只有一個小雪櫃,放不了太多糧食。」

除了派發食物包,亦有派發消毒搓手液及口罩給前線清潔工。

女工會因資金不足,曾瀕臨破產邊緣。

自由市場內搶搶搶 自求多福

由早上10時許,忙到下午4時左右,問到美美和寶麗在區內遊走會否擔心受感染?「我們雖然是派食物包,但不會到人流聚集的地方,只是送到有需要家庭的門口。忙了一天,但好開心、好開朗,幫到人。知道她們起碼不用為買食物而徬徨嘛。」兩人又說:「現在大市場,小政府,樣樣也不理,要市民自己在自由市場中處理,引起恐慌。好像我買得到物資是我本事,你買不到就差啲啦。天方夜譚,市民惟有自求多福。」

中心內放滿由市民捐贈的物資。

觀塘連續三年成為全港最貧窮的地區。

記者:廖明懿
攝影:伍永健、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