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差不多先生病毒 - 鄺穎萱

【小企鵝】差不多先生病毒 - 鄺穎萱

童書中的寓言故事,很多人認為是老土的道德教誨,今天已經過時,但好的寓言不單止能跨越時空,而且隨着歷史發展,更具時代意義,凸顯出一個文化的獨特性。今天介紹的故事是中國現代散文開創者胡適在1919年發表的寓言《差不多先生傳》,故事主角差不多先生與魯迅創作的阿Q,均是中國民族性的人辦。

在日常生活裏頭,你一定見過差不多先生,他相貌跟你我都差不多。眼耳口鼻俱全,但就有些看不清楚、聽不靈光,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頭形夠大腦袋也不小,只是思想稍嫌欠細密,他有一句口頭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才不用太精明呢!」

牛醫治人 經驗差不多

孩童時期的他,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把白糖買回來,那自然招老媽罵上幾句,差不多卻訕訕的說:「紅糖白糖,也是差不多嘛。」在課堂上,老師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老師更正他說是山西不是陝西。差不多悄悄回上一句「陝西同山西,差不多啦!」

後來他在一個錢莊裏做夥計;老闆交帶的工夫,他全都懂,只是從不精準,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寫成十字。掌櫃對他總是鬧出個大頭佛非常生氣,差不多若無其事嘻嘻哈哈說:「千字比十字多一小撇,差不了多少,不計較就是了。」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外地去,他慢條斯理走到車站,剛好遲了兩分鐘,目送火車開走了。他望着逐漸開遠的車尾,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其實,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司機也未免太認真了。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還邊行邊想為甚麼火車不肯多等他兩分鐘呢。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家人趕快去請東街的馬大夫,卻一時尋不着馬大夫,苦無對策事出緊急,惟有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差不多在病榻上,知道不是治人而是主診牛隻的醫生,但也實在沒辦法,就是多不情願也惟有一試,還自我安慰說:「他們都是大夫,知識經驗應該差不多,即管讓他試試看罷。」於是這位牛醫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治病。可惜,不上一句鐘,差不多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延着一口氣,斷斷續續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就絕了氣。

念力抗疫 差不多成功

這個故事,你我都耳熟能詳。差不多先生跟阿Q,百年後仍活躍於華人社會,並繼續繁衍子孫呢!不信?你看看港府的封關防疫設施,對他們來說,不就是差不多完全封啦!強制隔離措施,有啊!政府人員每天都有致電查詢隔離者情況,自律式隔離效果也差不多吧!官員公佈香港將會有三千二百萬個口罩,着大家不用擔心,結果呢?全城陷入口罩荒,原來那三千二百萬是政府採購的口罩數字,貨還未到呢!實際到了的只有訂貨的8%,官員認為貨已經訂好,還真金白銀付款啦,只是對方未交貨嘛,市民大眾才不要執着,大家同心合力嗌口號,念力抗疫,總會成功。病毒源自武漢,當地一間最高安全P4級別實驗室被指是病毒外洩源頭,實驗室原本中法合建,後來中方私下複製三個位處北京、昆明及哈爾濱的差不多研究所,結果怎樣?你大概不甚清楚,但只要大家想像一下由差不多先生們研發出來的差不多結果,結局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人的差不多文化,源遠流長,由服務、產品、企業到病毒,你我又怎會沒見識過?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