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在不少香港導演眼中已變得不再重要,電影中的「香港」變得模糊,一個內地廠景,也可以冒充香港。
我們變得太想在香港電影看見真實的香港,每當一齣戲拍下了一些香港風景,我們便會立即過度亢奮,懶理齣戲本身好定唔好。
香港電影產生了一種讓人睇風景的功能,就像上世紀90年代初那些卡拉OK的MV,九唔搭八地剪埋一堆外國風景,讓一些好想行開吓的人,冇得行開吓,都可以睇吓。
如果我們對香港電影的要求已經低到咁,《金都》應該滿足到好多人,因為由頭到尾,都在太子金都商場內外及附近一帶取景,就連莉芳千里迢迢去到的那個內地鄉村,其實,也是借沙頭角去扮。
我喜歡《金都》,不只因為黃綺琳拍下了一大堆真實香港庶民風景,而是她借這個香港人大都認識的地點,如實地、合理地說了一個有關自由的故事。
《金都》容易讓人誤會這只是一個探討港女婚姻觀的故事──婚姻的確是主題,但這個主題同時隱藏了一個更大的命題:自由。
莉芳在金都一間婚紗舖打工,跟婚禮攝影店老闆仔Edward同居,她快不快樂?我們不知道(快樂不是肉眼可見的表象),我們只知她不自由──她連着一件領口開得比較大(以致露出bra帶)的衫都不獲Edward批准,Edward不批准,是因為他太愛莉芳──愛,合理化Edward對莉芳的監控,莉芳要享用Edward的愛,就要承受不自由的代價。而有權限制莉芳自由的不只Edward,還有Edward阿媽,這個將會成為自己奶奶的女人。問題來了,很多年前,莉芳很想離開家人,決定搬出去住,為了租金,她曾經同一個內地人假結婚。如果要同Edward結婚,她必先離婚。
結婚,成為了一個弔詭的儀式:曾幾何時的莉芳,透過「結婚」而為自己覓得自由;此時此刻,卻極有可能因為「結婚」,從此斷送自由。
弔詭的還包括英文片名「My Prince Edward」。Prince Edward,表面是指金都商場所在的太子,也指涉莉芳男友Edward,當外界(甚至連Edward自己)都以為,Edward就是為莉芳帶來幸福的王子,莉芳卻預視到,自己將被禁錮在王宮,而這個位於金都樓上的所謂王宮,也是由奶奶/ 母后安排的。
於是「金都」不再是一個代表幸福的商場,對於莉芳(以及千千萬萬快將結成夫婦的男女),也是一個親手葬送自由的場所。
《金都》中的金都,不純粹是一個景,也是一個完美載體,去述說這個有關自由的故事。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