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廁板沖水難阻氣霧播毒

蓋廁板沖水難阻氣霧播毒

【本報訊】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早前有研究指出病毒可經氣霧(aerosol,內地常稱氣溶膠)傳播,如廁後沖廁所產生的氣霧亦有傳播風險。城大研究團隊發現,沖廁產生的水珠和氣霧可濺起至一米外,而閥門式沖水系統則比水箱式產生更多氣霧,病原體傳播程度亦較高。專家提醒,沖廁蓋上廁板並非完全安全,因為細菌及病毒仍可經廁板與馬桶之間縫隙擴散,建議市民定期以1:49家用漂白水清潔。

病原體越小 傳播力越高

城大研究團隊以三種不同大小的細菌、針對四款沖水系統進行廁所沖水實驗,包括高壓閥門、低壓閥門、高位置水箱及低位置水箱。結果發現,不同沖廁系統在沖廁時,均有機會濺起氣霧水珠,體積由0.3微米至10微米不等,最遠可濺至距離廁板一米外;而水珠數量則由1.4萬顆至28萬顆不等,其中以高壓閥門式系統產生數量最多。港人家居常用的水箱式沖水系統,每次沖廁亦產生逾萬顆水珠。

負責研究的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副系主任賴志強表示,今次研究採用細菌作實驗對象,結果發現細菌體積與沖廁後在空氣的細菌濃度成反比,即細菌越小,沖廁後在經氣霧傳播的能力越高。他指今次武漢肺炎由病毒引起,病毒體積比細菌更小,相信實際傳播能力會比研究結果更高。

賴指帶有微生物的氣霧可在空氣中飄浮一段時間,有機會污染廁所環境;沾染在馬桶表面的微生物,則在多次沖廁後,仍能透過霧化過程再次懸浮在空氣中。他提醒,雖然蓋上廁板有助減少沖廁時濺出的氣霧水珠數量,但廁板與馬桶之間往往有數毫米縫隙,足以讓水珠及微生物通過,因此蓋上廁板不代表完全安全。他建議市民定期以1:49家用漂白水清潔廁所,包括廁板、馬桶、洗手盤、周圍牆身及地面,防止受病原體污染。

早前青衣長康邨康美樓兩宗個案懷疑因廁所氣喉傳播病毒,衞生署曾建議市民勿開啟廁所抽氣扇。但研究團隊認為開啟廁所抽氣扇可抽走及稀釋殘留的氣霧,若市民確認廁所沒有氣喉漏氣等問題,應盡可能長開抽氣扇,平時亦應關上廁所門。
■記者何家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