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型冠狀病毒引起了數以萬計的人感染,數百人因嚴重肺炎死亡,令到人心惶惶,香港的醫護繼沙士(SARS)之後,又要面對一個新的嚴峻挑戰。這新型病毒的源頭至今還未確定,但像沙士病毒一樣,估計可能是由蝙蝠宿主再經某些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
病毒是由一個含遺傳基因的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形成的非細胞結構,是現知最小的微生物,不能自行繁殖,需要「宿主」才能繁殖,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致病機制。有些病毒會引致急性病變,如流感、水痘、甲型肝炎等常見疾病,當身體免疫系統將病毒清除後,大部份人會自然康復,但小部份人會因併發症而死亡。另一些病毒能夠引起慢性感染,可以在身體內不斷複製而不受宿主防禦系統的影響,這類病毒包括愛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可以無聲無息地慢慢致病,引致死亡。慢性病毒感染更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主要成因之一,例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可以導致肝癌。
病毒雖然是最簡單的生物,但從遠古時代起,它們卻是人類的天敵。19世紀在歐美流行的天花,奪去了最少1億人的生命,而20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在全球感染大約5億人,造成超過2千萬人死亡。近年,雖然有愛滋病毒、沙士病毒及伊波拉病毒等矚目疫症,但要數人類感染率最高,引致最多人死亡的病毒,非乙型肝炎病毒莫屬。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現時全球約有2億5千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三分之一是中國人,而且全球每年還有大約一百萬新增感染個案。每年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死亡的人數接近一百萬,主要是因為乙肝引致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相對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乙肝病毒感染在人類已有很長的歷史。最近的研究顯示,乙肝病毒最早出現於八千萬年前的鳥類,再由鳥類傳播到哺乳類動物如蝙蝠、土撥鼠等,最後感染了人類,再經母體嬰兒感染一代傳一代。
由1970年代初發現乙肝病毒起,各國科學家努力不懈進行研究,於1980年代成功研製了乙肝疫苗,現在大部份國家的新生嬰兒都會接種疫苗,有望最終可以大大減少乙肝病毒人類感染率。此外,現時也有藥物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減少乙肝死亡率。隨着科技的發展,疫苗和藥物研發速度一日千里,筆者期盼透過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很快會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有效疫苗及治療藥物出現,能夠幫助迅速地控制疫情。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lcf.org/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