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正在肆虐,不禁回想起2003年三月社區爆發SARS感染。因為受感染的人數太多,當時決定將瑪嘉烈醫院改為「SARS醫院」,全院集中處理確診病人。筆者當時在瑪嘉烈醫院進行婦產科實習,因應緊急安排,院方提供選擇,是否願意放棄專科實習培訓,繼續留守醫院處理沙士病人。
我們在SARS醫院的實習醫生,可以說是前線之中的前線:檢查病人、抽血、打點滴、心電圖等等工作都是由實習醫生一手包辦。每天早上七時半開始一天的工作:檢查病人血含氧量、氣促等情況,幫每位病人抽血化驗及安排肺部X光都是每一天的「例行套餐」。我們要確保在早上九時主診醫生巡房的時候,報告已經準備充足。當時SARS醫院深切治療部已經完全飽和,並不能再接收用儀器輔助呼吸的病人。所以當發現有病人血含氧量不足或肺部X光持續惡化的時候,就要決定是否要幫病人安排轉院接受深切治療處理。
有一天晚上十一時多,收到病房的急call。有一位已經用100%氧氣的病人血含氧量偏低,評估後需要插喉及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我們趕忙聯絡其他醫院的ICU作跟進治療。因為轉院途中可能要在救傷車裏面急救及插喉,所以作為on call實習醫生,就要穿起「太空衣」全副防疫裝備在救傷車戒備。那位病人呼吸很急促及很用力,他途中說:「醫生麻煩晒你。」我說:「 不用擔心,好快就會到屯門醫院,繼續慢慢吸氣,慢慢呼氣。」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隨着香港天氣回暖,五月下旬開始「零感染」,六月下旬醫院逐步回復臨床服務,而一年的實習期亦一起完結,七月正式註冊做「真正」醫生。最後不幸有299名市民因疫症失去生命,包括數位醫護同事。當年沙士的慘痛經歷,還歷歷在目,原來一轉眼,十七年已經過去了。
今次新冠狀病毒不幸正在開始醞釀社區感染,但市民不需過份恐慌,只要加強注意個人清潔衞生,戴口罩及勤洗手,盡量避免去人多擠迫的地方及減少不必要的飯局,將接觸病毒的機會減至最低。作為醫護人員,亦要緊守崗位,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盧景勳醫生 中大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