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常有胃氣脹、胃痛、易飽易滯等問題,或由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引起。腸胃科醫生表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大多原因未明,工時長、壓力大及容易緊張的上班族較多見,近年求診亦呈年輕化,連初中生都因考試壓力大而中招。保持飲食定時、少食多餐,少吃醃製食物及高發酵性碳水化合物如蘋果、牛奶,有助改善趕走胃氣脹。
記者:梁麗兒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張世華表示,因胃氣多、有胃脹、胃痛或食少少就易飽易滯等上消化道不適的求診個案,佔整體腸胃科病症約四至五成,反映問題十分普遍。臨床或文獻均顯示,當中近半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箇中原因未明,醫學界推斷可能與腸胃神經協調出問題或腸道菌叢失調有關,其他因素包括飲食習慣差,如經常暴飲暴食、吃得太飽等。除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致上述不適外,胃部疾病也會有關連包括感染幽門螺旋菌、胃潰瘍、胃酸倒流,甚至胃癌。
腸胃差應少食多餐
張指受功能性消化不良困擾的患者多為30至50多歲中年人,普遍生活緊張,有焦慮或抑鬱情緒;經常工時長或壓力大,甚至作息不定時如要輪班工作或習慣夜瞓。近年有關求診更有年輕化趨勢,間中會有中學生求診個案,尤其考試前後。曾有中一男病人自升中後讀書壓力加重,考試前更持續出現「食嘢就胃痛、胃脹」、「痛到返唔到學」情況,惟胃鏡、血液檢查未發現異樣,懷疑出現功能性消化不良,遂建議病人增加休息、改善飲食習慣,配合服用調節腸胃藥物後,病情獲得紓緩。病人考試完結後,消化不良症狀也減少,估計發病與壓力有關,建議多找方法減壓。
要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張建議要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例如不應暴飲暴食、避免煙酒、飲食要定時,減少吃腸仔、鹹魚、火腿或臘味等醃製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含有亞硝酸鹽可刺激胃炎發作。腸胃差的人不妨少食多餐,另要避免吃太凍或太熱食物,同樣可減少對胃部刺激,刺身等未煮熟食物會含有細菌及寄生蟲等致病原,其蛋白也可能會較難消化,發病期間宜少吃。
容易有胃氣、胃脹問題的人,要減少吃發酵性碳水化合物(FODMAPs)偏高的食物,因這些食物在消化過程有較高發酵性,當到達腸胃時,較易引發細菌發酵及產生脹氣,造成腸胃氣多及胃氣脹。
常見高FODMAPs食物包括蘋果、牛油果、梨、椰菜花、洋葱、牛奶、芝士、雪糕、蜂蜜、紅腰豆等豆類,及小麥製的包餅類及意粉。相反,可吃較低FODMAPs的食物如蕉、奇異果、橙等水果;或白菜、菜心、三色椒、燕麥、白米、無乳糖牛奶、蛋、硬豆腐及楓糖漿等,以減低腸胃不適。「食酸嘢」會令胃部不適?張稱,胃部分泌胃酸用作殺菌及消化食物,其酸鹼值(pH值)為1.5至3,一般食物的酸鹼值不及胃酸,甚少引起胃部不適,食物是否屬高發酵性才是關鍵。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