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黃色經濟先鋒消費抗爭十年 龐一鳴

蘋人誌:黃色經濟先鋒
消費抗爭十年 龐一鳴

十年前,龐一鳴推動消費者抗爭,杯葛地產霸權,被不少人笑脫離現實。十年後的今天,形勢大逆轉,不少人將抗爭融入消費;光顧「黃店」,是每天指定動作。

對於大家對黃色經濟圈的投入度,龐一鳴形容是「夠儍」,但要壯大黃圈,這位香港消費者運動先鋒認為大家尚有不足。
撰文:羅慧茵 攝影:黃奕聰

46歲的自由工作者龐一鳴,一直推動不少社區運動,有份創辦支持本地生產的組織「田嘢」及「港嘢」、籌辦海外賣藝活動「一打人去賣藝」等,亦分別於2012年及2015年參選立法會及區議會,惜最終落選。

以前龐一鳴呼籲大家抵抗霸權時,被視為不切實際;但到了群眾覺醒的今天,大家都會抱着「盡做」的心態堅持。

「離地」忽然變貼地

龐一鳴最為人熟悉的,是2010年發起「一年唔幫襯地產商」行動,於日常生活杯葛大地產商旗下的商店,包括拒絕光顧連鎖快餐店、以單車代步、堅拒巴士、港鐵,不幫襯固網寬頻等,行動很快獲不少傳媒報道、市民支持。龐將個人行動再擴展為集體行動,呼籲公眾以加入對抗地產霸權。

行動引起不少迴響,但推動消費者抗爭的過程中,龐一鳴不時被人揶揄脫離現實:「唔通你唔用電力咩?唔通唔用煤氣咩?呢啲全部都係地產商服務!」甚至當龐一鳴與其他人發起「唔幫襯大地產商的聖誕節」,呼籲大家遠離商場,改到小店買禮物,也有人「潑冷水」,「咁你造埋量有幾多?咪又係十萬百萬嘅嘢,你幫到啲咩?」

龐一鳴形容,當年那群認為抗爭無用的人,是一班「已經認輸嘅人」。然而,經歷過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10年後的今天,社會氣氛大大改變,越來越多香港人發現自己也是被欺壓的一群,於是覺醒,「要一步登天係冇可能,全部嘢都係揼石仔咁出嚟」,不再如以往般質疑行動有沒有用,反而「做得幾多得幾多」,「黃色經濟圈」的運動因而誕生——大家矢志於日常消費中抗爭。

龐一鳴有份成立的「港嘢」,會舉辦推廣會,向港人介紹港產食物與產品。

本地生產去中國化

龐一鳴當然支持黃色經濟圈,但認為現時行動較局限於「消費圈」,忽略「本地生產」。「𠵱家係一個黃色『消費圈』多啲,特別係消費飲食業層面,遠遠未有任何經濟規模,因為當中完全冇本地生產。」

缺乏本地生產,市民安危亦會受影響。武漢肺炎疫情蔓延,香港市民從世界各地搶購口罩,龐一鳴認為正正反映本港生產不足,「冇咗呢個生產,遇到危機時,出現短缺同恐慌,生產影響安全,唔止生活用品,甚至安危自主。」

「即係話我哋嘅日用品,全部係外地生產,都係一啲大集團嘅資金、紅色資本、藍色資本擁有,其實冇一個黃色經濟圈誕生。所以,一定要由源頭着手創造、生產我哋需要。」如何做?「所謂本地生產,唔一定喺香港實體土地」,龐一鳴大膽建議,由香港人發動,在外地設廠,專門供應香港。

龐一鳴一直着力推廣香港製造,他曾於「田嘢」的實體小店推廣本地有機菜,但因價格略高,不少街坊被嚇怕,還反嗆:「搶錢呀?食咗識飛呀?」龐一鳴不急着硬銷,選擇以例子說服顧客,「我同佢講其實(本地有機菜)其中一個主要客源,係癌症康復者,然後佢哋即刻個樣已經有啲唔同,因為大家即刻明,瀨過嘢,健康出事,食嘢嘅時候真係知道分別,咁嗰啲人好肯買」。誰料到現時因疫情蔓延,突然又多了市民購買本地菜,龐一鳴說,大家終於重視本地農產。

個人要支持本地製造,亦都不難。龐一鳴從隨身袋子取出幾份「本土製造」禮物,是他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打算送給親友的「賀年禮品」——有馬鞍山麵包店自家製的角仔、本地回收廠喵坊回收紙漿所造的再造廁紙;他還帶記者到觀塘工廈,領取他預訂了、由本地農夫種植高麗菜及木瓜,與家人享用。龐一鳴如他以往推廣小店產品一樣,呼籲大家送禮時考慮本地製品,讓親友體驗「黃色經濟圈」。

一直有參與社運活動的龐一鳴,早年與司馬文等人一起反國教。

派無間道深入敵陣

除了消費上的杯葛行動,龐一鳴認為,大家在中資機構、紀律部隊等,都要派駐「自己人」,深入敵陣,探取情報。「真係有作戰意識時候,你一定係做卧底!」又例如承辦特許經營便利店或食肆,在日常營運中做「無間道」,聘用手足。就算是個一般消費者,亦可深入藍店,「潛移默化」影響對方。

「我唔會刻意去搜尋,係咪黃店先去幫襯。」龐一鳴相信,這樣反而有機會接觸藍店人士。「我試過去完集會,全身黑,走入去觀塘區粥舖食嘢,咁你嘅存在話畀佢聽,『有啲客仔去支持緊呢個運動』」,店員一邊看着電視直播,一邊指摘學生「又出嚟搞事」,龐一鳴乘機搭訕,「講返畀佢聽,社會情況係咁樣喎,所以啲學生好自然會去表達」。

店員難道沒有跟你互罵?「佢哋又唔會同你吵,講真,因為粥舖係街坊生意,又見你幫襯開,你今日半gear走入嚟,又好客氣咁講嘢,佢始終會溫和啲。」

有人認為與藍店溝通是「嘥氣」,龐一鳴稱,他不期望對方即時「藍變黃」,但他始終相信溝通。自發起「唔幫襯地產商」運動起,他一直堅信社會需要不同表達方式,例如他仍然會耐心向別人解釋,其實由觀塘去佐敦,踩單車與坐港鐵所需時間其實差不多,又會舉辦分享會分享抗爭經驗,「如果你一放棄咗溝通,你個(運動)人口係唔會增長」;他亦不擔心人身安全,「我會選擇純粹講道理,唔係用情感語言發洩。」

黃色經濟圈運動中,大家都不想光顧「偽黃店」——即表面上支持五大訴求,骨子裏支持政府甚至警察的商家。但每人對「真黃/偽黃」定義或闊或窄,有人認為只要店面張貼反送中標語即可,但有人要考究老闆本人是黃是藍,甚至來貨,也不要「中國製造」。

龐一鳴卻認為,批評者不應只停留於投訴「黃店」產品來自內地,反而該「行前多步」,向商家介紹其他來源的貨品,促使黃店「良性改良」。亦有人批評某些黃店食肆「難食」,但為支持同路人,惟有勉為其難光顧。「唔掂㗎咁樣!」他直言,「嗰間小店,但係唔好食、產品唔好,理由因為反地產霸權或支持黃色經濟圈就去幫襯,呢個係會俾人笑嘅一件事。你自己唔笑自己,成個世界都會笑你,因為你係本末倒置。」

質素口碑 延續運動最大要訣

龐一鳴當年推廣小店會以質素為本,會有義工先訪問小店以作了解,推廣前亦會先試用產品,「質素其實好重要 ,雖然佢係小店,但質素唔好,介紹完仲衰。」現在黃色經濟圈規模大得多,他提議消費者幫助黃店改善經營,如提議改善入貨,甚至請其他廚師培訓黃店員工。

對於「真黃偽黃」爭議,龐一鳴建議做跟進工作,例如製作表格,查詢各店的立場或願意支持運動的程度,如支持五大訴求、撥出利潤支持行動者,讓商戶有機會表達,「畀返空間社會唔同嘅人行前多步,而唔係純粹話定位黃藍,that's the end。其實消費者運動有好重要嘅一點,你必須要畀一啲你批評嘅店舖或品牌進步嘅空間。」

在龐一鳴眼中,能令消費者運動持久的另一工具,就是「數據」。「士氣係好重要」,龐一鳴特別強調,數據能收鼓勵及阻嚇效用,鼓勵市民持續發力。但要取得藍店或其他官方數據,或有一定難度?「冇數據,我哋就自己創造一啲數據出嚟,我哋做research(研究)!」

反送中運動以來,抗爭者呼籲公眾罷搭港鐵,選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渡輪。龐一鳴出入多會踩單車及乘搭渡輪,他曾化身「數據收集師」,到觀塘碼頭收集至北角渡輪線的乘客量的數據。

「呢個我有做一啲數,真係走去觀塘碼頭,睇佢本記錄簿,記錄每班船有幾多人、每日有幾多人搭,我專登去睇6月前6月後,數據上增長我相信最少有20%。」

龐一鳴認為,對比起杯葛地產商運動年代,「大家係已經去到夠儍呀,願意去排隊,例如最近『和你宵』,真係個幾兩個鐘都願意排。」既然人夠儍,又夠多,不如輪班到藍店前當值,記錄顧客流量,「輪流去睇藍店,成個月輪流做義工,數佢生意係點樣,能夠創造鼓舞嘅訊息畀大家。同時,數據係有鼓勵同阻嚇兩方面力量,如果其他藍店睇到,佢心知肚明。」

對抗地產霸權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改到小店支持。

後記:如何堅持?

不少人擔心,隨着抗爭熱度減退,一般人或許會回到昔日的生活模式,「黃色經濟圈」恐未能持之以恒。

龐一鳴的「唔幫襯地產商」行動已經堅持足足十年。時至今日,如非必要他都罷坐港鐵,以單車代步。

當年不少人質疑,像他這樣的人才能堅持這種行動,「就係你唔係做全職咪得囉,冇兒冇女冇結婚咪得囉,唔使去照顧高堂咪得囉……如果有份固定工作或者要照顧家庭,已經唔使做啦!」如今眼見同路人越來越多,這個過來人覺得,已經是最好的回應。

「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呢個選擇,都可以做到呢樣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