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顛覆郵政 - 左丁山

DHL顛覆郵政 - 左丁山

現在電郵通行全球,WhatsApp兼容攝影功能,香港與其他地方聯絡,分享文件、信息,瞬息即達,若有物件急件運送,老闆一聲令下,速遞公司DHL、UPS、FedEX、順豐、TNT可即時提供速遞服務,任君選擇。

左丁山大學畢業後,到中環工作,來往電郵、WhatsApp、傳真機(Fax)與速遞,都是不可思議的事物,那時候最快的通訊工具是telex(大公司有電訊機),私人便要到大東電報局(今天中國建設銀行大廈)打長途電話與發電報,運送文件要透過郵局空郵,起碼一星期後對方在美國才會收到。那時候,香港的銀行、出口商、進口商、工廠等是香港經濟命脈,地產還是置地公司獨大。所有銀行外幣支票、出入口文件、航運文件的交流,都透過郵局,耗時甚久。一位玩具廠的文件貨辦交收員,名叫鍾普洋,每日穿梭於中環的洋行,銀行交收文件、追收支票、跑郵局,到船公司追查Bill of lading,忙得團團轉,但也因此與不同的公司的郵務部(mail room)職員混得很熟,知道不同文件的往來方向與交收時間,對郵票郵費事宜當然滾瓜爛熟。

洛杉磯有兩位在Courier(那時譯作咕喱)公司的同事名Larry Hillblom及Adrian Dalsey在停車場傾談,發覺大家都對公司不太滿意,於是辭職另起爐灶,與一位Robert Lynn組織公司,取名DHL,生意發展得很快,但不少客戶要求把文件盡快送到檀香山、關島,然後送往東亞。Dalsey來香港找據點與合作對象,經輾轉介紹之下,得悉有一位鍾普洋對各類文件運送最熟行情,於是游說鍾普洋辭工加入DHL,鍾普洋告訴左丁山:「那是1972年,我不知道甚麼是國際速遞,與D先生詳談幾次後,我開出條件,(一)成立一間DHL International(敦豪國際),以香港為基地,由我主持;(二)開辦五年後,D先生要考慮我能否擔任公司的亞太區總裁;(三)我要有股份,不能純粹是員工。料不到D先生一口答應,我便立即轉行,一切從頭做起,現在香港有速遞這個名詞,是我把Courier翻譯過來的,摒棄咕喱這個有貶義的名詞。」鍾普洋加入DHL International從此顛覆了郵政局,帶動了一整個新行業的發展並成為億萬富豪,但生意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只是萬事起頭難,最初的五年尤其艱辛,十年後站穩陣腳,DHL創造了新風氣,新公司文化,不少營運規則,給其他後來者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