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肆虐衍生的種族歧視,自古以來都有。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當地史上首個已知傷寒帶菌者馬倫(Mary Mallon),任職廚師、為多家富戶打工的她,估計將傷寒傳染了給51人,因此後世以「傷寒瑪麗」(Typhoid Mary)稱呼她,該名今日更借代成為「超級帶菌者」。由於馬倫本身是愛爾蘭移民,美國當時對其他愛爾蘭移民亦敬而遠之。
近代亦有例子,2010年海地地震後,國際社會紛紛派員到當地協助救災及重建,其後海地爆發霍亂,令美洲84萬人染病、逾一萬人死亡;來自尼泊爾的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成員被廣泛視為帶菌者,同年海地爆發騷亂,示威者的訴求正是要尼泊爾籍的維和部隊成員撤出該國。
在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主理衞生及生物安全研究的格倫費爾指,疾病令一國人猜忌外國人「是普遍的現象」,14世紀歐洲瘟疫盛行,外國人及特定宗教群體亦被詬病。
沙士後拒光顧華人食肆
悉尼大學講師胡克指,沙士疫情對加拿大多倫多影響的研究顯示,沙士衍生的排外情緒比疫情歷時更長,例如民眾未必會再光顧華人餐館。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