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眾籌推港產口罩自救 2,000人響應 最快4月應市

CEO眾籌推港產口罩自救 
2,000人響應 最快4月應市

【本報訊】疫潮爆發以來一直對口罩供應懶懶閒的林鄭月娥政府,周六終於改口風,請求商界民間提供訂購口罩門路。何錫漢早在月初公佈本地口罩生產計劃,反應熱烈。本身工作涉及物理治療的何錫漢,是運動醫療公司的CEO,吹雞數日已收到數以千計的電郵及訊息。雖然預料投產口罩會在人才、原料及機器的運輸上面對種種困難,他仍展望最快4月推出口罩應市。
記者:鄭祉愉

年初二,何錫漢仍在日本旅行,見中國人瘋搶口罩,沒想過香港也爆發口罩荒。他是運動醫療公司CEO,工作涉及物理治療,亦難以訂購口罩。有見及此,自初四起,他聯同志同道合的拍檔,組成五至十人的運作團隊,由零開始,籌備一條龍本土口罩生產線。

何在fb公告計劃,表示需要有經驗生產外科口罩者及股東,數小時內即收到約一千封電郵、數千個訊息。據他統計,約二千人表示有意參與計劃,當中不乏具備廠房、無塵車間生產及實驗室測試的經驗者、法律及會計專業人士,奈何仍缺少具外科口罩生產經驗的工程師,負責質量管理。他預計所需資金達八位數字,初時自掏腰包,剛接獲百多名熱心市民及機構願意投資,預料資金應足夠。他以「眾志成城」形容迴響,承認有壓力,團隊亦不眠不休趕進度。

除初步掌握採購生產機器,他亦已聯絡位於中歐的供應商採購原材料,包括中間過濾層的熔噴不織布。不過,團隊計劃按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第二級標準生產醫用口罩,對原材料要求較高,需要索取樣本,再作進一步實驗室測試,需時較長。

物色本地材料供應商

隨着各國口罩供應緊張,原材料亦奇貨可居,預計價格將攀升或禁止出口。他指早前韓國就因中國拒絕出口原材料,致無法生產口罩,預計原材料及機器出口成最大難題,亦憂慮被扣關,運輸安排皆「一步一驚心」。「我哋物色緊香港有冇材料供應商。」有本地藥廠、化工廠及布廠主動聯絡他,或有機會找到貨源,「最好可以做到全本地生產」。何錫漢下一步將自設廠房,預計設立生產線約需60天,最快四月可供應。專家指疫情持續,他亦認為本地需求不會停,而生產線將以長期營運、自主營利為目標,亦只會在完成度達75%後,才會以眾籌形式,讓公眾事先落訂。

雖無全盤把握,他仍以真身貼文,「即使有好多人話人血饅頭,係要承受風險」,只求加強可信性。「雖然件事到最尾,我未必100%做到,但有個人出嚟做,會快啲成事。」日前,他與另外幾位正計劃本地生產口罩的代表開會,各自掌握原材料及生產機器的採購方法,甚至有廠房,最終有機會共享資源。數人當中,他進展最快,萬一失敗,他亦會把資源交予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