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地確診宗數預測大市走向肺炎成黑天鵝 捕捉撈股時機

從內地確診宗數預測大市走向
肺炎成黑天鵝 捕捉撈股時機

【數碼金魚缸】一場武漢肺炎,掃走了新春佳節的氣氛,更令全城幾乎停擺,人人瘋搶口罩、廁紙,17年前沙士的情景恍如再現。還記得當年經濟重創,高級食肆門堪羅雀,半島酒店二人午膳可以200餘元落樓。今次的人心惶惶似曾相識,疫情成為港股的黑天鵝,筆者試以程式分析如何捕捉個股的先機。

要追蹤疫情如何影響股市,首要當然是取得疫情數據。幸好今次中國對疫情訊息較透明,不少大陸網站均有實時疫情追蹤,故此只要找到其更新數據API,便可以Python程式自動更新,取得最新確診宗數及死亡個案。筆者今次使用的是QQ實時疫情統計。

在取得截至上周四數據後,便可與股市表現對比。(圖一)為中國新增武漢肺炎確診宗數與恒指期間表現;(圖二)為新增死亡個案與恒指表現。顯而易見,港股近期調整都是拜武漢肺炎所賜,抵銷中美達成首階段貿協的利好勢頭。這一觀察再得到相關系數所印證,期間股市變幅與確診增幅相關系數為-0.63,即呈現負相關關係,確診增幅越大,股市表現越差。同樣情況亦出現在新增死亡個案。

確診宗數升1倍 港股跌1.7%

若以線性迴歸法尋找兩者關係,會得出確診每升一倍,港股跌1.7%的關係;但由於數據不多,加上疫情在新春假期才急轉直下,或要再多一點數據才足以下定論。

那前車是否可鑑?當年沙士因中國隱瞞疫情,導致香港社區大爆發,出現1,755宗確診個案,386名患者是醫護人員,是重點中招群組(難怪今次醫護會以罷工爭取政府封關)。

中國2002年11月中開始出現案例,但外界被蒙在鼓裏,直至翌年2月香港衞生署主動聯絡內地衞生局,才了解具體情況。若以2002年11月中起計,至翌年4月底低位,恒指共跌14.8%,相較港股今次調整最多近一成,但跌幅其後已大幅收窄至5%。

不過當日港股大部份跌幅,均在政府發佈疫情數據前已出現。若以2003年3月中有疫情數據開始計,直至4月30日世衞宣佈疫情最差情況過去為止,期間恒指僅跌1.78%。

筆者從世衞及政府文件取得沙士的香港每日疫情數據,整理後得出每日香港新增確診個案與恒指關係(圖三),及香港新增死亡個案與恒指關係(圖四);可見當年疫情嚴峻,曾出現一天確診140宗,及一天內12名患者不治情況。從圖表可見,指數主要反映的是確診個案,死亡個案則是滯後數據,對大市撼動不大。同時,疫情到中後段(約2003年4月底),港股已啟動升浪,至年底收復失地。

所以,當年新增確診數字與港股表現相關性不高,可能與中國數據太滯後,市場已及早反映有關影響。當年香港經濟雖受重創,3、4月間旅客來港跌63%,餐飲消費跌一至五成,失業率衝8%以上,但復元力不俗,到疫情過去,相關活動數月內回復正常。

用業務關鍵字速尋受惠股

投資角度看,今次疫情仍處擴散狀態,按沙士經驗,確診個案於3月底見頂後,大市近一個月後才見底。其二,香港暫未出現大規模社區爆發,人人「戒炎」,有助防止疫情擴散;但政府拒封關,令這一風險不能排除。其三,中國經濟前景較沙士時弱,抗疫若變成持久戰,影響更明顯。個別股份而言,其從事業務及做生意的地區是否置身疫區,均影響股價,但散戶不是基金大戶,沒分析員做研究,兼可以向公司管理層攞一手料,不過電腦可以幫你四両撥千斤。

各大財經網站均有各家上市公司的企業資料及更新業績概況,我再用Python從中擷取了2,500家上市公司資料,下載後輸入數據庫,便可用關鍵字查詢。譬如公司業務及業績概況中提到「武漢」一字的股份共42家,地產股為數不少,再自行延伸閱讀一番,便可快速找到肺炎受累或受惠股。

又如提到肺炎的只有麗珠醫藥(1513)及康希諾生物(6185),兩股2月以來均升近一至兩成;又如提到「疫苗」的有六家公司,「衞生紙」、「紙巾」有七家,以此收窄研究範圍,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天災雖不可免,但有時不必要的人命損失,是人禍使然;之前經濟活動受阻只是短痛,反而施政落後於形勢,較疫情更重挫信心。

尼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