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檔期終於上映我一直渴望在大銀幕看的電影《翻牆熱氣球》(Balloon),故事改編自1979年轟動全球的東德熱氣球逃亡事件。兩個家庭不惜一切,偷偷在家中地下室縫製熱氣球,冒着被射殺的危險翻越柏林圍牆,投奔自由。
被喻為「德國周星馳」的導演Michael Bully Herbig小時候在電視看到這則熱氣球逃亡新聞念念不忘,下定決心要把它拍成電影,兩年前終有迴響。導演幾經波折爭取故事版權,更籌備五年走訪了兩個原型家庭,還原了每一個細節:包括熱氣球構造圖、逃離路線草圖,甚至參考了長達2,000頁的秘密警察報告。幸好他及時記錄了口述歷史,皆因事件的關鍵主角Peter Strelzyk於2017年與世長辭。
電影雙線對剪 精采緊湊
是甚麼吸引一代笑匠,放棄搞笑而拍嚴肅的劇情片?我覺得與其說這是關於東西德歷史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有關追求自由的歷險記更貼切。為自由,人可以去到幾盡?「不自由、毋寧死」的個案在東西古今,不斷在人間鮮活上演。電影甫開始,導演便用黑底白字闡述二戰過後被分裂成東、西德造成的悲劇。「單是1976年至1988年間,就有逾38,000名東德人企圖逃至西德失敗,至少有462人命喪邊界,更被東德烙上叛國賊罪名。」
奧斯卡名導非浪得虛名,Herbig描繪主角第二次乘坐熱氣球出逃,講他們一邊逃避秘密警察追捕,一邊荒逃,兩條線對剪得非常精采緊湊,觀眾猶如置身其中。
去年參觀德國柏林查理檢查哨博物館(Museum 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和採訪女館長Alexandra Hildebrandt時,我便在博物館看過這家庭製熱氣球的原物。兩個家庭共製作了三個熱氣球才逃亡成功,另一件原物現永久放於德國拜仁歷史博物館。
查理檢查哨博物館內有一金句非常啜核:「逃亡乃發明之母」(Escape gives way to innovation),記錄了東德人扭盡六壬、匪夷所思的逃亡方式和道具,似足周星馳電影的整蠱橋段:挖地道、藏在喇叭裏、有暗格可供容身的汽車;兩個雙連內藏人蛇的皮箱;將人彈過境的人肉丫叉裝置等等,鎮館之寶就是這homemade的25米高熱氣球,為避耳目用上patchwork拼布,拼出了對自由的想像。
狂掃廁紙 搶的是希望
館內歷史看到人毛骨悚然:58歲的女士不顧一切跳窗逃走,死於西柏林一輛救護車內,是柏林圍牆的第一滴血。18歲的Peter Fechter成功攀上了圍牆頭那刻,就被無情的槍射中。重傷的他痛苦呻吟,西柏林員警和查理檢查站的盟軍崗哨無人施以援手,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淌血而亡。
邊看你不禁會問:東德人犯得着命都唔要逃命嗎?逆來順受過小日子,不一樣是生活嗎?我想:當一個人擁有過再被剝奪,就會深明對自由的嚮往有多大,哪裏來衝破牢籠的勇氣。
老老實實,我都好想香港周星馳拍番齣《審死官2020》或者《國產00777》,調侃一下瘟疫蔓延時香港人一罩難求、掃唔到廁紙狂掃衞生巾紙底褲的沒有最荒誕,香港人抓狂的是物資嗎?非也,大家盲搶的是「希望」。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