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搣飛割凳】Netflix之進擊VS傳統之反擊?

【搣飛割凳】Netflix之進擊VS傳統之反擊?

今屆奧斯卡,Netflix共有24項提名,多過晒其餘四間傳統片廠(迪士尼23、Sony Pictures 20、環球影業11、華納12。霍士呢?已被迪士尼收購),成為提名之冠。而且獲提名的不只是細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都有份,甚至連近乎由迪士尼和彼思獨攬的最佳動畫電影,五個提名名單中Netflix已佔兩個,反而迪士尼只得一齣《反斗奇兵4》入圍。

有人認為,這是繼去年《羅馬》大勝後,Netflix(所代表的串流平台)再一次衝擊奧斯卡。但提名不必然代表攞硬,提名多不必然代表攞獎也多,就像金球獎,Netflix提名一樣多,但最後只得《婚姻故事》的羅娜丹奪得最佳女配角。有點反高潮。

從提升Netflix和串流平台認知度這一點看,提名多,卻絕對有利。像我,明明有Netflix賬戶而且成日用,但如果不是《隻手探險》和《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前者由Netflix發行,後者由Netflix製作)有份角逐奧斯卡,我真的不知道世上有這兩齣動畫電影──於是你不難想像,一個既不是Netflix用戶亦不是影迷的人,是有可能不知道施嘉莉祖安遜原來拍了《婚姻故事》的,更有可能不知道羅拔迪尼路和阿爾柏仙奴再加埋祖帕西,竟然在垂暮之年合作了一齣《愛爾蘭人》,畢竟兩齣電影,都只是在有限數的戲院作有限度播映。

史高西斯圓黑幫史詩夢

角逐電影獎項,也可以是一場金錢遊戲。不像獨立片廠和小眾頻道,Netflix在公關上一直落力,當其他片廠會在電影上映前將大部份宣傳費用來谷票房,Netflix不同,因為沒有票房壓力,反而會將預算留下,務求谷電影入圍角逐獎項,像《羅馬》,製作費1,500萬美元(約1.16億港元),公關費卻高達2,500萬美元(約1.94億港元)。這方面,他們甚至找來了Lisa Taback幫手,她在上世紀90年代便替Harvey Weinstein成功打響Miramax名堂。


荷李活不少話到事的人,的確對Netflix(及串流平台這回事)有所保留,認為出品不符合傳統電影定義和發行模式,甚至試圖將這類平台出品列作次一等的;但問題是,一個導演的作品好壞,會否取決於資方是傳統大片廠抑或串流平台?《愛爾蘭人》是否在大銀幕放映就必屬佳品?在iPad睇就當堂變成劣等?而事實上,當日根本沒有片廠願意斥巨資,讓這位老導演去拍這一齣黑幫史詩,然後,才有Netflix出現,實現了馬田史高西斯夢想,也滿足了影迷。

我當然不是100%擁護Netflix或串流平台,有些出品的確麻麻,而我也曾經渴望在大銀幕欣賞《愛爾蘭人》(拎住個iPad睇唯一方便是期間可以去廁所);但看電影的模式,的確由過去只能在戲院與其他人一起的共同體驗,變成容許隨時隨地私人體驗,電影的定義,的確變了。但一齣電影的品質與價值,不會因為觀賞方式而變質,也不容許任何傳統權力集團或既得利益者左右。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