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每次大跌,數字上博反彈有值博率;惟多個指標顯示,距離長線買入的終極見底仍有距離。
過往終極見底,不外乎2003年、2008年及2016年,港股均經歷連月、甚至數年下跌,最終才出現反彈;估值上,2008年金融海嘯及2016年A股股災後,恒指分別於市盈率低見8倍,隨後恒指升幅較可靠,約10倍則經常發生,反彈力不足。
中資滲入香港日益增加,統計處資料顯示,中資在港設總部及辦公室數字逐年上升,去年中國海外證券投資中,投資在港最多,達1,797億美元,中國亦是香港最大貿易夥伴。若疫情實質影響中國經濟,香港失業率應大幅上升,惟現時仍處3.3%低位,反映未「支爆」。
或3月份試低位
參考今次武漢肺炎去年12月初已開始流傳,至1月底股價才下挫,市場對已知不利因素要發生才會有反應。貿戰首階段協議能否遵守,以及第二階段談判,都是不明朗因素;現時市場已明顯忽略,到「埋枱傾」時恐怕又再次帶來波動。
魏力認為,今次反彈數天後可能要橫行,再試上次低位,造雙底,相信要回至26000點才有機會回升,V彈機會不大。因為疫情反覆及確疹人數上升,不會輕易出現底部,輾轉至3月份才試低位,才會再反彈;料疫情要到夏季才好轉,所以現時想撈貨不用心急,近期僅為短線反彈。
李聲揚同意今次力度未必太大,因調整約一成不是非常深,但他對全年仍樂觀,料港股可收復失地甚至重返三萬點,向下則兩萬五點,約市賬率一倍,「應很難跌得穿」,現水平值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