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古董集散地摩羅街資深傳媒人:戰國竹簡都有

懷念古董集散地摩羅街
資深傳媒人:戰國竹簡都有

上環荷李活道、摩羅街(即嚤囉街)及樂古道一帶,是香港著名的古董集散地,流傳很多傳奇故事。熱愛藏書、經常在摩羅街尋寶的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仁哥)稱,摩羅街有人撿到「國寶級」古董而一夜致富;也有文物專家成功搶救戰國文物送回內地。而在香港回歸前,內地公安曾低調到港查案,為的就是調查山西一批流失的十八羅漢頭像,這批國寶級文物最後下落何處?永遠沒有答案。

香港一直實行藝術品免稅政策,且無進出口管制,是中國藝術品交易最活躍的地方,和紐約、倫敦並稱三大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仁哥稱,摩羅街有上百年歷史,過去對出是海邊,很多人在附近上岸後,將隨身物品變賣,當初不是賣古董,而是以生活物品為主。直至1949年中共建政,大陸越來越多文物運到香港,國民黨軍官也帶寶物到港,令摩羅街走進最興盛時期:「當時周圍都是攤檔,甚麼貨品都有販售,家具、書、古籍,甚麼都有。」也因為不少店舖賣俗稱「老鼠貨」的賊贓,摩羅街也被稱貓街(Cat Street),

鄭明仁

珍貴小物不復見

仁哥提到摩羅街多宗國寶級買賣,包括1994年發現的珍貴竹簡,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張光裕教授發現一批竹書簡,這批竹簡就是著名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那批簡零零碎碎,不是一整本竹書」。上海博物館隨後購入全部1,200多枚竹簡。2006年,第二批同樣是戰國竹簡,由清華校友買下送給清華大學,被稱為「清華簡」,竹簡澄清一些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不實故事,還有一批秦竹簡於2007年發現。

至1995、1996年時,內地公安突然造訪摩羅街追查文物:「這些文物是被人鋸去頭部的佛像,佛身在大陸,頭部被運到香港。」據稱佛像是山西司馬光廟的十八羅漢像,運到香港後,接貨的古董商很快轉手,古物最終無從找回。在早年內地走私最嚴重的時候,數以億計被稱「袁大頭」的袁世凱銀幣,曾被運到香港,送往摩羅街附近的首飾工場,當地廠商以每個10元收購後,再到工場熔銀。不過,摩羅街現況今不如昔:「那時摩羅街很多這些東西,很多小品東西,當然不是國寶,現在連小品東西都越賣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