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口罩與廁紙之間

【娛.文.樂】口罩與廁紙之間

一天之內,凌晨見市民搶口罩,而黃昏未到又見市民搶廁紙!香港悲情,就在腐政與疫情的夾擊裏,要長者不眠排隊叫苦,也教學子困在家中憂心苦讀。

用品搶購隨來,但口罩與廁紙,又滿有象徵地指涉香港困局——更涉流行文化。因為,口罩用在阻擋細菌,而廁紙用在便後清理,雖說聽來不雅,但都是人之常情,由口腔到肛門反映生理健康。

如果港式娛樂就是生命,那口腔與肛門,都出問題。

心理學百年前已有巨匠分析人的成長,涉及口腔期與肛門期。比如佛洛伊德解讀口腔期,是嬰孩原始口部欲望,會想吸吮咀嚼,但如果這個欲望不被消解,人長大後或會變得依賴和怠惰;至於肛門期是下一關口,即小孩的排泄過程,需要衞生教育,但如果父母太過隨心,孩子長大或會處事混亂,反之如果父母過份嚴厲,孩子或會有強迫行為。

只是一些心理解讀,未必全對,然而再思香港娛樂,又異曲同工地叫人難耐——口罩要保護的口腔,對香港娛樂而言,是從來「口沒遮攔」;至於廁紙要為便後潔淨,在香港娛樂反見「滿園狼藉」。

本土娛樂「口沒遮攔」,是因為它從匱乏的6、70年代興起,而自由媒體市場,造就娛樂為上非關政治的素質;來到今日的反覆公式,都在嘻嘻哈哈。是故即使由反送中到抗疫當下,主流娛樂多見,始終是飲食旅遊、懷舊金曲,然後劇集仍是老調地話說黃金有罪,只覺是離地的歌舞昇平,就像內地疫情險峻間,仍然大播春節晚會的粉飾。難怪香港在2003年,有病人因為沙士隔離,更有市民在七一上街期間,電視反而在播《皆大歡喜》!這同樣解釋了為何1989年會有《開枱》,1967年會有《歡樂今宵》;畢竟,香港娛樂口沒遮攔,造就依賴肆意任食的裹腹之欲。

而「滿園狼藉」,因為吃得肆意,教港式娛樂營養不良;尤其在政情險惡的當下,缺乏素質的娛樂藝人表態,常見撐警,更撐武漢——當然武漢可悲,但也要認清堂堂大國的隱瞞與造假,導致全世界隨時陪葬的爛攤;這些除了良心新聞會說,港式娛樂與藝人寧願反智,不務政事卻像便後發言。最終狼藉所在,是港人於悲情裏,還要消化那傷害感情的話語。

口罩與廁紙,或正好替港式娛樂,調控冷靜與熱情;畢竟歌舞昇平的欲望,與反智藝人的言說,都非為當下香港樂見。近日網上瘋傳有女士在超市購物車上,堆叠出比自己還要高的廁紙準備付賬,象徵尤甚,像要為港式困局,一鋪清關——這關難過,但那是生理以外,惟靠自己放下嘻哈娛樂,作出民間反撲。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