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田園的病毒 - 坪原猴

【越陌度阡】田園的病毒 - 坪原猴

人會生病,農作物也會生病,今天想就農作物的病毒多談一點,要明白作物上的病毒問題,首先要分得清作物的種種生病原理。

農作物的病可大致分為兩類型,第一是「非感染性」的,第二種是「感染性」的。非感染性的生病,一般是因為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出了問題,如太濕太乾、欠缺養份、光照不足等等,簡而言之即是像我們人類的營養不良、中暑、低溫症等,只要調節環境方面做得好,是不容易發生的,這類病害會稱為「植物生理病害」。

健康的木瓜樹。

田地上可以用簡易的網紗阻隔傳染的蟲媒。

大型的網室是最佳的防病蟲建設,可是若果一不小心在裏面爆發疫病,疫情會比戶外更慘烈。

病毒不殺病患 如活殭屍傳播

生理病害是不會傳染的,但生理病害出現之後,作物的「體質」就會衰弱,便容易感染其他病害,跟長期病患者、小孩老人會更易染上流感的情形相類。「感染性」的疾病又主要分為三個類別的病源體,分別是:細菌、真菌和病毒(其實還有一些原生生物及寄生體,但沒有上述三種那麼普遍)。細菌病和真菌病的病原體很普遍地潛藏在泥土、植物殘株及腐枝敗葉上面,平常會以孢子狀態休眠,較強悍的病菌可以存活三年左右,所以,如番茄及蜜瓜這些病害較嚴重的作物,都會有三年輪作期的說法。只要溫度濕度再次適合,便會活躍爆發起來,很多時雨水把泥土濺起沾上植物表面即會發生,如果植物表皮有損傷就更容易感染了。

那植物的病毒呢?其實植物的病毒反而沒有細菌和真菌那般強韌,不能裸露在空氣及太陽之中多久,也不能靠接觸植物表皮便感染到作物,就算在掉落土中也活不了多久。但為何能成為三大兇手之一呢?就是只要牠一感染到宿主植物,便再沒有治癒的辦法,而且會變得整株都被感染。牠又如何應付本身不能在宿主外生存的限制呢?很簡單,牠不像真菌、細菌、害蟲一般弄死宿主之後休眠或遷徙,再找下一個被害者,而是絕不輕易殺死病患,讓病株成為活殭屍般作為基地,把病毒繼續傳開去。傳染方式有點像愛滋病(也是病毒),是透過體液傳染的,大自然之中一些吸吮汁液的害蟲,如蚜蟲或蝽蟓之類便是媒介;人類的工具也是媒介之一,特別是修剪植物的工具,這跟共用針筒而得病的原理是一樣的。

就用木瓜來作例子吧!木瓜最大的病害就是病毒病,比較著名的就是「嵌紋病」(mosaic virus)和環點病毒病(ring spot virus)。顧名思義,嵌紋病的表徵是植物的葉子會呈現收縮及深淺不一的馬賽克斑紋,簡寫MV,MV有很多種,如TMV(tobacco mosaic virus)、CMV(cucumber mosaic virus)等等,是大部份瓜果類作物的嚴重病害。在台灣,為了防治,就用了三個方法:第一就是培育抗病的品種;第二是由農委會制訂防治的策略與技術,例如用網室栽培木瓜,以阻隔感染,並把患病植物徹底清除;第三就是教育農民,在各地農會教導木瓜農防疫的知識,並嚴格執行。這三個政策不但保障了木瓜業的生產,更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木瓜種子生產商及技術輸出者。

做好區隔跟教育 政府懂嗎?

現在冠狀病毒肆虐,牠可不會一下子便殺掉患者,讓他可以四處繼續傳播,我們不可以像中古疫症爆發時不人道的殺死病患者,滅村燒鎮的以阻隔擴散。那剩下來便是好好分析疫症原理所在,做好「區隔」和「教育」兩個部份了,這個連農民也懂的道理,政府的精英不是不懂吧?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