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期刊前日刊登研究,歐美野生熊蜂(bumblebee)數目在千禧年後因為氣候越來越極端,「消失的比率無異於集體滅絕」,其中在北美原生地區已消失了近一半,沒有牠們傳播花粉,恐影響人類食物鏈供求。
由渥太華大學聯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調查66種熊蜂於1901到1974年間的棲息地,然後比較2000年到2014年的熊蜂棲息地,並綜合各地氣溫和降雨變化。研究員發現,早年有熊蜂出沒的北美地區,46%在千禧年後不見蜂影,特別是經歷熱浪和氣象災難的地區,歐洲就下跌17%;各地熊蜂數目,平均每隔一個世代便下跌30%,「消失的比率無異於集體滅絕」。
四成北美棲息地不見蜂影
各地熊蜂數目急跌,跟當地氣候息息相關,特別是氣溫高升和熱浪嚴重的地區。研究作者之一、渥太華大學研究員索瑟勒于(Peter Soroye)說:「研究基本上是測量極端環境下,物種面臨從未經歷過的情況;隨着氣溫越來越極端,野蜂常因而消失。」
研究對象包括弗蘭克林熊蜂,美國漁業和野生部門已建議列為瀕危物種,「基於過去13年沒觀察到弗蘭克林熊蜂的蹤影,這物種可能已絕種」。
番茄紅莓收成銳減
熊蜂數目大減之所以令人關注,因牠們對番茄和紅莓等農作物,擔當傳播花粉的重要角色。瑟勒于說:「北美的蜜蜂是從歐洲由移民送到北美,但熊蜂是野生昆蟲,與該地植物一同演化;故此在自然環境下,牠的角色難以取代。」
伊利諾州大學昆蟲專家貝倫鮑姆(May Berenbaum)解釋,熊蜂對氣候特別敏感,身子天生如穿上「冬季內衣褲」,可自行保暖,故耐寒不耐熱。瑟勒于亦說:「熊蜂體積大,很怕熱,在氣候溫和地區進化,一旦變熱而牠們又無處棲息,後果可以很嚴重。」他亦擔心熊蜂腹背受敵:「一方面氣候轉變迫使群蜂遷居,但農藥和人類侵佔土地又令牠們無處可逃。」
不過,伊利諾州大學蜂類專家卡梅倫(Sydney Cameron)認為研究只包括歐美地區,不夠全面,需要實地和在實驗室採集有關熊蜂變化的更詳細資料。
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