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不說,我也不為意她已經年過三十。沒辦法,我好色,對陳靜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以𡃁模之名推出的寫真集,或者身穿比堅尼在沙灘跑來跑去的飲品廣告。忘記了,「𡃁模」兩個字,一早像史前產物。
陳靜心知肚明,世界上好色的人,比不好色的人,多太多。「我好清楚發生甚麼事, 怎樣改變其他人的想法?怎樣約束到別人?用這種角度思考,一切也變得合理。」
本來以為不合理,今日變得合理的,例如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展現演技,受注目程度,遠遠不如偶爾重拾性感。曾經很抗拒,踏入三十,最大改變是任性不再。「如果有一部份觀眾還覺得我適合性感角色,為甚麼要苦苦掙扎?原來不需要取捨的,性感的,不性感的,可以同步發生。還有戲演已經是開心事。以前,愛逞強,在公眾面前,無論遇到任何清況,一定話自己好好,繼續努力。現在,我會反問一句:做人,為甚麼不可以有負能量?」訪問進行時,疫情還未蔓延。低處,總未算低。
撰文:方俊傑
攝影:袁筱儀
贏最佳女配角不好意思
一切或者該由《低俗喜劇》說起。《低俗喜劇》,2012年港產電影,陳靜飾演由頭到尾也極低胸的少女模特兒。翌年,她贏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擊敗邵音音,擊敗金燕玲。「那年,我23歲,拍第三齣電影。別說不知演戲為何物,連自己在將來是否繼續當演員,也是一頭問號,自問未有能力承擔《低俗喜劇》帶來的成績。」
有人恭喜,覺得作為一位演員,如此起步,前途無限。更多人疑惑,甚至不滿。「我感恩,我同意自己好幸運,同一時間,也很不好意思。大家覺得同一屆有其他好演員,更具實力的演員,為甚麼獎項屬於陳靜?好多迴響,好多爭議。《低俗喜劇》讓我得到好多,它為我帶來的壓力,也是想像不到。」
陳靜說,她拍廣告出身,扮扮靚去旅行影影相,不算辛苦,生活多姿多采。「一開始的時候,我很清楚自己有甚麼打算。當時潮流興拍寫真,我當作踏腳石,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失敗起來,會聽到幾多負面的聲音。我完全不懼怕。做任何事都有風險,驚,只會一事無成。我還年輕,根本不用擔心。」事後孔明,陳靜也確實贏在當機立斷,只要稍稍猶豫,拖一兩年,𡃁模熱潮一瞬即逝,還有幾多後來者活得到今日?
正正因為自信心爆棚,陳靜以為自己無事不可應付,明明內心迷惘,還是不斷推說沒事沒事。備受大眾非議時,她選擇硬着頭皮笑住回應,正能量嘛,以為正能量能醫百病。「我以為只要夠開心,用正面態度面對,所有問題也不再成問題。」終於,爆煲,身體先響警號,因為耳水不平衡,被迫停工一年。
一度想過就此退出。尤其身在英國遊學,接觸3D設計,進修曾在頒獎禮把「Golden Scene」讀成「高登先」而成為笑柄的英語能力,遠離演戲,發現世界很大,自己很細。「本來想刻意試一試演戲以外的範疇,看看自己有沒有其他興趣。做演員壓力太大,做來幹甚麼?反而讓我明白過去太聚焦在演員身份,別人喜歡甚麼,才看甚麼,太片面,便是局限。見識世界多了:做演員,在眾多行業中,已經算相當幸福。我想再盡力試多一次。以後未必一生也當演員,但我知自己尚未完成。」
不介意被遺忘
想做演員,不是不可。尤其拍過《低俗喜劇》,片約不斷。「都是找我演同一類角色。」很合理吧,能夠演活儍大姐的,或者有很多;同時身材澎湃又不介意露出來的,很少。「起初,覺得沒有問題,以為只要有機會都應該嘗試。慢慢,不再滿足,不想做來做去同一件事。可能,因為年紀漸漸大了。」
很介意被定型,大概是陳靜的心魔。拍寫真集,行性感,她自覺沒有做錯。「既不是意識不良,我又沒有傷害別人。」受眾總有另一種看法。「惟有在私生活上盡量做好一點。我其實只是個很簡單的人,想做一份自己很想做的職業,又不介意作出配合。很希望觀眾能夠明白,眼前見到的我,不是本身的我,不是真實的我。」
不斷《低俗喜劇》式賣肉求榮,怎可能洗到底?陳靜對洗底兩字特別敏感。「沒有以前的經歷,我肯定不是今日的我。我好愛那個時候的自己,也感激那個時候的自己。以前的我是我的一部份,沒辦法洗走,也沒必要洗走。」處於心理上的低潮期,終於發現自己的目標,也了解自己的弱點。目標不過希望演到其他類型的角色,被觀眾重新認識;弱點是從來不肯示人以弱。「當我終於肯面對整段經歷,明白自己有情緒,原來正常不過,才釋懷。」
狠下心腸推走要求見胸多過見人的片約,坦承自己曾經為了不獲認同而難過。「為甚麼一定要堅持自己OK?為甚麼做人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正面?為甚麼做人不可以有負能量?」
代價是焦點一下子不再在自己身上。現實殘酷,陳靜近幾年的演出,不是客串,便是在男人堆中做做花瓶,好不容易等到一齣新片《Baby復仇記》,演意外懷孕的女強人,才有機會行前一級。「角色不性感,無嘢睇,大家便不注意。我怎會不知道?有些電影,是好好的作品,不過由男性主導,我像花瓶,我也會加些自己的設計入去,希望慢慢累積,觀眾可以看到我多少少。」
沒有自命清高,說得很坦白,總要生活。「現實上,片酬也是工作目的一部份。找到個平衡,好緊要。贏了最佳女配角後,有一段時間,好忙碌,好多曝光。是不是發自內心地快樂呢?是不是真真正正自己需要的?我不介意被遺忘,我介意沒有觀眾被我的演出感動。我想在作品上取悅觀眾,多過在曝光率上找一個價值。」
享受理智的痛苦
直到30歲。
30歲像一個轉捩點。「尤其對女性來說。接到《Baby復仇記》,是上天賜給我一份好大的生日禮物。」
為了演活孕婦,導演要求陳靜增肥20磅。「換了在以前,我可能會跟導演爭拗:『香港好多大肚婆也手腳纖幼,單單肥肚,可否用特技化妝取代真實增肥?』現在,我會一口答應,甚至提出意見:『增肥20磅,會否不夠?』」不單增肥演出,在電影中,還要素顏示人,戒戴大眼仔。她很想觀眾看到自己在性感以外的另一面,這一次肯定如願。不過,如果陳靜是內地網紅,應該會比死更難受。
「30歲後,我好像學懂怎樣遷就人。」陳靜說,很早就有意識一定要跟他人合作,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例如,拍廣告時,廣告的主角永遠在商品,不在自己,不算太過自我中心。不過,年輕時,難免任性。「我是加添過好多人麻煩,不懂處理問題,只知逃避。不過,我也佩服自己,居然會反思自己的不足。就看成是一種個人色彩吧。所以現在更加要成熟一點,做好一點。」
甚至連愛情觀也一百八十度逆轉。「30歲前,只問別人怎為自己付出,找不到一個願意完全遷就自己的男人,情願不戀愛。我不懂愛人。17歲,未入行,懵懵懂懂,愛一個人會愛到不顧一切。我現在好想重拾那份感覺。」
蠢呀。17歲,很多人說還有無限青春可消費;30歲,很多人認為與其愛人不如被愛。這才是成年人的生存哲學。「就算受苦,也是理智的痛苦。」
陳靜說,身邊有個朋友,之前錯失過一個很愛很愛的人,事後後悔不已。到第二段緣份出現,終於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人選這回事,由一味接受,變成不惜主動踏前一步。「從她的奉獻,我看見善良,看見愛。」
像反省,更像懺悔。「這樣才似生存。以前,我像活得沒有靈魂。人即使在愛戀的過程中掙扎、不快樂,至少愛過,生存感覺才夠強勁。老土點說一句:施比受更有福,原來真有其事。」
偉大?說到底,可能也不過為了輔助自己的演戲事業。「想過一過別人的人生之前,是否先要處理好自己的真實人生呢?」向來喜歡跟朋友把酒談心,30歲後,也少喝了。「身體會發出訊號。捱一晚夜,要好多晚才能康復。」這一點,年過四十但經常要捱夜寫稿的中年男人,最明白,及同意。
化妝:Mon.秦
髮型:Jack Hung@Atohairclub
服裝提供:@tarajarmon_hk#dmop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