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坑西邨目前大部份樓宇樓齡高達55年,記者日前實地視察一個低層單位,猶如時光倒流上世紀,單位佈局類同舊式公屋,廁所在露台一側,屋內由住戶自行以木板間房。全屋天花批盪剝落,廁所鋼筋生銹外露,廚房油煙混和粉塵成糊狀,狀甚惡心。
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主席歐陽潔珍稱,平民屋宇近年已停止為外牆上油,晚上更顯得陰森恐怖,個別樓宇更輕微傾斜,需要靠工字鐵加固。
空置率至少兩成
大坑西邨各單位月租由約500元到2,000元不等,早年平民屋宇以籌備重建為由凍結入住申請,當區區議員譚國僑估計,目前實際居住人數餘下約1,000人。若根據早前平民屋宇撥出1,289伙重建單位出租予原住戶計,空置率至少兩成。
2016年大坑西邨獲城規會有條件通過重建成4,925伙住宅,前提是業權人與居民達成安置協議,但雙方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居民方面一直期望政府介入、提供公屋單位協助安置,惟政府一直以項目由私人持有且表明主導重建,加上政策原則而拒伸援手。縱使兩任特首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分別在施政報告中,都有提及到藉平民屋宇增加房屋供應,但最終仍只是一紙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