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本欄六年有多,已經數不清寫過多少篇關於Kobe的文章,但是絕未想過,竟要寫這樣的一篇。
我在繳出了上周稿件的當夜凌晨,收到那個令人悲痛的信息。有整整一周去沉澱和思考,可真要下筆去寫,總是有股不知從何說起的無力感,也許正正因為值得說的實在太多。我心目中最偉大籃球員仍然非Michael Jordan莫屬,可是Kobe不一樣,他的20年職業生涯我都完整地看着,而他剛獲選入NBA時,更是一個未滿18歲、還未可以合法買醉的小子。從某個意義來說,我是看過了他的整個人生,所有對他累積的恨愛和敬佩,是多麼的豐富,他在我心裏的形象,更經歷過許多的轉變。要從裏面抽取一些事一些情,來概括自己對Kobe的回憶與感情,真的太過困難。
Kobe有一套訪談紀錄片名叫《Muse》(圖),即靈感女神繆斯。在我心目中,Kobe的籃球人生確實就像一首詩歌。在2013年,當我為了寫一系列關於他的籃球小說時,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性格,這個想法就更深刻。所有最美妙的詩歌,不需要完美,但一定要貫徹,作者必定要忠於自己的靈魂。Kobe追求籃球頂𥧌的路途,就灌注着這種藝術家的執着,這種沒有根據的無限自信,這種創造自己命途的鋼鐵意志。身為作家,我對此有著深深的共鳴。
Kobe這首詩歌,本來還可以有很長很精采的下半段。他退役之後這短短的三年多,我們看見他如何用影像和文字繼續訴說籃球故事;他的著作《Mamba Mentality》,還有影片《Detail》系列,更將籃球智慧升華成為藝術與哲學。大家本來都在目睹,一個離開了球場的Kobe,正朝着另一條大師之路邁進。
但是這一切,這首未完的詩歌,就在那不幸的一天,遽然而止。
傷痛總會過去的。如果說他的離去,給了我們甚麽最後的啟示,那必然是他球鞋上常常印着的那句拉丁文:Carpe Diem,把握每一天。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