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動畫這獎項,2002年才首度頒發,當年得獎是夢工場的《史力加》。其後,彼思九次勝出,迪士尼則三度獲獎,換言之,18年來,彼思加迪士尼已合共攞咗12次獎,其餘的得獎動畫電影也以美國出品為主,例外的,就只有第75屆《千與千尋》以及第78屆《超級無敵掌門狗》。可以話,美國玩晒。
這除了涉及市場壟斷問題,似乎亦關乎有份投票的會員:他們是否有耐性在投票前看過所有提名的動畫電影?這關乎他們對待動畫電影的態度:一齣動畫電影的成就,是否等同一齣真人演繹的電影?又抑或動畫電影永遠是次一等,只能作為電影的其中一種附屬Art Form?而偏偏這種Art Form,又被誤解為純為細路而設。就像《玩轉腦朋友》和《玩轉極樂園》,明明題材嚴肅,高明在採用了一種連細路都不會抗拒的表現手法,這是彼思一直以來的強項,但始終搣唔甩一種觀感:動畫電影,就是一種預設了小朋友作為必然受眾的電影──而事實是這一點非常重要,惟有成功吸引細路(叫大人買飛入場)觀看,才能有利票房,以及各種衍生的生意(例如玩具和Game)。
所以,今屆提名名單沒有了想當然的《魔雪奇緣2》,令人詫異;出現了兩齣由Netflix發行、非美國製的動畫電影,再詫異;沒有Cutie人物設定,擺明不為取悅細路而設的《隻手探險》入選,又再詫異;如果到時贏埋,就真係……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