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同樣重警察輕醫護的港式娛樂

【娛.文.樂】同樣重警察輕醫護的港式娛樂

雖說不少人已罷看大台,但無可置疑,香港拍得最多關於醫護故事的,是大台。

那是自1998年《妙手仁心》,再到2012年拍續集的《On Call 36小時》,以及去年的《跳躍生命線》;而《妙手仁心》編劇鄧特希,過檔亞視時在2000年再拍《俠骨仁心》,更先以梁朝偉和李嘉欣擔正,開拍《俠骨仁心》電影版,當時更說電影是電視的「預告片」。

電影拍醫護故事,同年亦有《辣手回春》,要鄭伊健和陳小春從古惑仔轉型做醫生,卻是喜劇;反而2003年底,拙文也說過《金雞2》,有一段談黎明飾演的醫生長時間戴着口罩,尤其動人。至2004年一部福音電影《天作之合》,更以沙士而過身的謝婉雯醫生為藍本,算是難得的「醫護電影」。

然而劇集與電影又能否拍出真實醫護故事?明顯不能,因為醫護的挨更抵夜超時工作,在面對疫情時的身心俱疲,同時堅持專業精神卻誠惶誠恐,都難以在娛樂為上媒介呈現;而疫症廣傳,醫護要自我隔離不得歸家的壓抑情緒,百感交集,電視電影更承載不來。何況影視奇觀,最愛叫演員扮醫生而滿口專業述語,自覺驚心動魄;至高潮時更一定是吳啟華或馬國明等,要為愛人開刀,也脫離現實。

這亦解釋了,為何娛樂工業也重警察而輕醫護,因為警匪片大可有忠奸想像的奇情,比如正義公僕、卧底、黑警,然後更可拍到如《鐵探》的警察權鬥。這些警匪片拍得來,可「醫護片」無論如何也拍不出床位不足、醫管局行政問題,甚至因國情而播疫……因為這都是難以簡化成戲碼──更何況此刻的香港問題,又再一次是政府置公職人員為磨心,分別只在,半年前以警察維護惡法,護到自身腐化;而今天以醫護照顧疫情,竟要照顧及特區的政治顏面!

如是說,醫護被現實政治搬弄,卻同時在娛樂影視不得安身,或因工作性質使然;因為影視講求戲劇衝突,而警匪對立鮮明,就容易成之劇本。反之醫護的對立面是疾病,就很難寫成忠奸角力;而戲劇更喜歡製造英雄,這就正合警察的男性欲望,可是醫護要說到英雄,就是有人犧牲之時──換在今日香港,想到犧牲必然因為政府失當,那香港人更寧願醫護沒有英雄,只盼齊上齊落。

畢竟香港影視慣性奇情,未必有人敢拍出比如美劇《仁心仁術》甚或日劇《女醫神》的體制衝突。最後反覆出現的醫護故事,就只入愛情俗套公式。

當下有說政府重警察輕醫護,都怪又是政府一手造成的民間衝突,要兩個本無對立的工種,真如戲劇矛盾。政治都像疫症害人,惟靠民間與醫護同一陣線抗疫。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