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半世紀傳承 牛丸仔 彈起來

【港故事】半世紀傳承 牛丸仔 彈起來

電影《食神》中,「爆漿瀨尿牛丸」由牛肉及瀨尿蝦製成。現實中,有一肉丸生產商,逾半世紀以來只用百分百鮮牛肉製作牛丸,由於不摻雜其他肉類,成本極高,亦因此於2013年的「馬肉事件」中成功彈起。第二代接班人陳岳成曾留學美國,2007卻放下高薪厚職回到小時候厭惡的肉丸工場,大舉改革為「振興」洗去老態,去年更創下售出2,000萬粒肉丸的驕人紀錄。
記者:潘婉玲 簡明恩
攝影:簡明恩

近年,本港不少老字號相繼結業,人潮總於最後日子才湧至,只因面對失去,才學會珍惜。陳岳成(Pius)也一樣,2007年,守護「大埔振興肉丸」多年的大哥陳岳明工作多年出現疲態,與三名同於振興工作的弟弟商討後有意結束生意。五弟Pius得悉消息才驚覺對老店的情意結,「原來真係會唔捨得」,遂毅然辭去高薪厚職,回到童年討厭的肉丸工場。

振興創辦人陳南奎(右)1967年於九龍城寨設工場,開展牛丸製作事業。受訪者提供圖片

幼子為情意結 棄高薪厚職

陳家有五子兩女,幼子Pius是學歷最高的一位,亦是唯一可到外國留學的。從小活潑好動,Pius對於留守工場極度反感,「我一定係全場最嘈嗰個,搞搞震無幫襯,咁悶點會鍾意?」因此過去從沒接手念頭,其後赴美留學,於電子產品公司任品牌推廣亦需經常出差,曾派駐美國三年,與太太於異鄉過着中產生活,倒也優悠,回巢後首先面對的便是收入劇減的現實。由於老店作風保守,營業額不多,故分紅極少,Pius收入由數萬元急跌至僅萬多元,大女兒又剛出生,負擔不少,幸得太太全力支持,Pius坦言,接手後約一年只能倚賴積蓄過活。

振興創辦人陳南奎於50年代從家鄉潮州偷渡來港,於粉麵檔任師傅,某天於煮麵期間偷吃雲吞充飢,卻換來老闆指罵,年少陳南奎難抵侮辱,憤而辭職自立門戶。最初以自製魚蛋,其後發現手打牛丸大有可為,1967年與同鄉合作於九龍城寨設工場製作牛丸。70年代,振興遷到荃灣大壩街,生意穩步上揚,然而,生意好換來業主加租,陳南奎不想被業主牽着鼻子走,1977年向銀行貸款,以二十多萬於大埔購置地舖,從此扎根。1986年,有魚蛋驗出含水楊酸,連帶肉丸亦受牽連,振興生意大跌一半,負責送貨的Pius少不更事,視之為樂事,「正呀,中午12點收工,可以去玩喇!」換來大哥一句「就嚟執笠喇」。

Pius接手初期,振興供貨沒有系統,載着一車貨到街市逐檔詢問:「今日要幾多?」與客戶間亦沒有合約,生意額不穩定,只因「幾十年來都係咁」。而多年來,振興以大埔地舖作工場及貨倉,租金高昂,Pius甫接手,便決定將工場遷至火炭工廈,並購入多台機器,增加產量,事先客戶訂好每日供貨量。

陳氏五兄弟相處和睦,各司其職守護振興。  受訪者提供圖片

革新洗老態 去年售2,000萬粒丸

陳南奎一直認為「有麝自然香」,從不推廣,振興多年來主要供貨給街市、食肆,Pius不甘公司只躲於幕後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心闖出名堂,遂於2008年首次參加美食博覽,又曾於某報章刊登廣告,惟成效不彰,「冇咩人會山長水遠入大埔幫襯」。翌年,振興再次參與美食博覽,陳岳明提出以「1蚊100粒肉丸」作賣點,豈料於記者會中備受冷落,「記者去晒影靚女,我拎住份新聞稿周圍求人寫,第一位行埋嚟嘅係《蘋果日報》!」其他記者見狀亦上前訪問,「會唔會聽日可以喺副刊有張相呢?」翌日發現,獲港聞版大篇幅報道。陳南奎退休後,生意大幅萎縮,美食博覽令振興重遇昔日客戶,對方驚問:「振興仲未執咩?」其後亦於大昌、惠康及百佳等重新上架。

Pius於2008年以「大埔振興」之名註冊,創立公司商標,亦為大埔門市進行大裝修,一洗振興老態,產品由10款,增加至近70款,去年售出共達2,000萬粒肉丸。全港銷售點達至200個,並供貨予本地約2,000間食肆。Pius笑言失敗例子亦不少,曾推出麻辣包心丸、番薯魚肉粒、香茅牛丸,推出後乏人問津,最終以半賣半送方法清貨。

多家老字號因兄弟爭產結業或分家,振興五子相處和睦,Pius坦言,小企業傳承的最大難度,是以有限資本留住員工,「自己都唔夠糧出,點留住佢哋一齊捱」,現已退下火線的大哥陳岳明,一直最支持Pius的改革。3歲開始便協助父親送貨,被稱作「牛丸仔」的他,曾乘搭巴士送貨途中膠袋破裂,牛丸滾滿地,最終3斤牛丸只拾獲一半,客戶見狀不發一言依樣付款。明哥坦言對父親又愛又恨,對於弟弟自願接手十分欣慰。「人生最開心係有得選擇」。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