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頸痛纏身可令人寢食難安,骨科醫生表示,臨床上八成頸痛個案由「頸骨關節症候群」引起,通常與頸部缺乏活動有關,患者多伴隨肩膊問題而不自知,如肩部迴旋肌群撕裂而引發頸痛,故須對症下藥才可改善病情。容易頸痛人士要多做伸展運動,活動頸關節,並保持良好姿勢,以改善病情。
記者:梁麗兒
骨科專科醫生錢炳航表示,頸痛元凶包括「頸骨關節症候群」及「肩部迴旋肌群撕裂」。前者主要與頸部缺乏郁動,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有關,多見於日常缺乏運動人士。由於平日頸部少活動,導致關節內猶如潤滑液的滑膜液分泌不足,令關節活動幅度轉差,甚至造成關節錯位問題。情況如同冬天常見的「瞓厲頸」,當人因太疲累或飲酒太多熟睡,睡覺時頸部關節長久不動,便容易有關節錯位情況,引致頸梗膊痛。
錢指臨床上處理頸痛個案時,「會發現好多時身體疼痛地方未必係受傷源頭」。原來肩部迴旋肌群撕裂與頸痛息息相關,不少頸痛患者都有此問題,因為頸部與肩膊的肌肉是相連,當肩膊肌肉受傷,最常拉傷的肌肉包括「棘上肌」(supraspinatus muscle),便會多了向頸部肌肉借力,長時間可令頸部肌肉勞損,出現繃緊及疼痛症狀。
錢稱,由於肩部迴旋肌群撕裂未必會有直接疼痛,所以大部份人都不知道自己肩膊受傷或甚麼原因受傷,包括常做家務的家庭主婦或工作經常要拿重物的打工仔。另一情況是意外拉傷而不察覺,如旅行時從行李帶上抽出行李、或將行李搬上機艙行李櫃時拉傷肩部。
磁力共振助找成因
頸痛成因眾多,由於頸與肩膊及手相連,臨床檢查不會只評估頸部,也會測試其他部位是有否問題。一般都會測試病人頸部向左右兩邊轉動的幅度、手部及肩膊的力量。另會透過其他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包括X光、磁力共振等。磁力共振檢查也可幫助找出其他有機會引起頸痛的因素,包括頸神經瘤、腫瘤及細菌感染等。
錢炳航表示,一般來說治療頸骨關節症候群,可透過物理治療的方法改善,例如手力治療糾正錯位關節、利用超聲波或電療作消炎止痛等。同時鼓勵病人做針對活動頸關節的運動,舒筋活絡,並多留意有否壞姿勢。至於出現肩部迴旋肌群撕裂,可能要靠注射消炎藥物治療。他推介可在家進行「活動頸關節運動」,動作包括頸部輪流向左右及往後轉動,直至不能再轉為止,目的是盡量爭取及保持頸部活動範圍。另一動作是將下巴往頸後擠壓,額頭不向前傾,如同用力拉長頸後肌肉韌帶及頸骨關節,有紓緩肌肉緊張及打開頸骨關節的作用。
要預防頸痛發作,市民日常提取重物時最好雙手平均用力,購物時可用手推車協助,以及借助工具做家務。病人又可向醫生取處方消炎止痛藥作急救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