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渠務署近年在進行河道改善工程時着重生態保育,數年前在下林村河及洪水橋明渠等三地推行試驗計劃,嘗試在明渠加種植物讓魚類等生物棲息,更在下林村河破天荒以挖掘河床的方式加入生態,石屎明渠變身「天然溪澗」,不但沒有影響排洪能力,更為石屎渠帶來生氣,成附近居民聚腳地,署方更在河道發現具保育價值的蒼鷺和北江光唇魚等,正研究將計劃推展到適合的新界明渠,但市區明渠因水流較急未必適用。
不影響防洪能力
渠務署早年研究進行改善明渠工程時加入生物多樣性,選取三處新界明渠作試點。渠務署工程師葉沛璣稱林村河下游約65米石屎明渠屬試點之一,2016年初施工,首次採用河床挖掘方式,將河底打碎並以大小石頭鋪設河底,加種植物及木樁等供魚兒棲息,令明渠模仿天然溪澗環境,與署方一向不會打爛河床方式作綠化不同,工程耗資350萬元。
葉沛璣稱,選擇林村河作試點是因有機會將林村河上游生態引到下游,明渠並非與兩旁行人路相連,即使挖掘亦不影響行人路結構,工程完成後,明渠防洪能力未受影響,曾經歷天鴿和山竹兩個風災均無受到大破壞,署方更在明渠發現稀有魚類、淡水無脊椎動物及雀鳥,包括具保育價值的蒼鷺和北江光唇魚等。
另一試點位於洪水橋明渠,署方與理大合作進行生態水力研究,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韋永康稱署方在一段330米長河道加入32個導流裝置及裁種風車草及蝦鉗菜等植物,令明渠變成彎彎曲曲河道方便魚兒生長,但因結構問題不能打爛河床,工程造價約100萬元,完工後亦發現魚兒、雀鳥及蜻蜓等。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