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
大笪地、街頭賣藝、寫信檔,這些都是上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早前有劇團就以舊香港情懷為主題舉辦街頭表演,我們找來有份參演的三位前輩,講古話當年。
鍾叮噹 6歲賣唱養活全家
香港大笪地文化起源於上環,起初在荷李活道一帶出現,有街頭表演、大牌檔及跳蚤市場,後來更發展出大牌檔一類的食肆。七十年代,當時的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因而搬到港澳碼頭一帶。到了1992年,該地發展成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大笪地逐漸式微,成為老一輩的集體回憶。
66歲歌手鍾叮噹(原名張鍾麗裳),五十年代曾在上環大笪地賣唱。訪問當日,她站在巴士站比劃,「這個位置就是60年前的大笪地,橫跨兩座信德中心,一直去到林士街停車場,是我其中一個成長的地方,很有親切感。」大笪地又名「平民夜總會」,是很多人下班後的娛樂場所。當時不少港島躉船工人,每晚都來捧場。「我們叫他們做『大力哥哥』,很多來自東莞和潮州。」叮噹姐當時在芸芸賣唱藝人中也略有名氣,全場中以她年紀最小,只有6歲。「我年紀小,看到我就讓他們想起在鄉下的兒女,因此特別喜歡我。」
父親手寫歌譜 教授童謠
鍾叮噹的父親本在內地當老師,來港後無人聘請,難以養妻活兒。家裏六兄弟姐妹,從小吃教會的救濟品長大。後來家人發現她很有表演天份,就全家總動員來大笪地賣唱,一邊賣欖、陳皮梅和香口膠,收入足以養活一家人。「1毫子一包,一晚最少賣到約300包。五十年代的三幾十元,是一個很可觀的數目。我不覺得辛苦,很享受過程。」叮噹姐拿着一叠有60年歷史的歌譜,紙張泛黃,但上面秀麗工整的字體仍清晰可見。「這是我爸爸親手寫的,教我《小小羊兒要回家》等童謠。」叮噹姐回憶當時在大笪地賣唱,其實也是家人相聚的時光。「我大家姐下午會來霸位,到晚上5、6時,爸媽就會帶我和弟弟來。很感恩有這段時間,我們一家感情很好,由最低層一直拼搏的過程,令我學懂做人處事,也感到很溫暖。」
當年細路:燒手賣藥又驚又要睇
黃華今年66歲,兒時住在黃大仙下邨,當年也是大笪地常客。「當時全港有各種形式的大笪地,有空地就有嘢玩,以前常來的大笪地,就在摩士公園的位置。」大笪地少不了美食,華哥記得當時有街頭小食如墨魚、生腸、雞腳、紅腸;家常美食如艇仔粥、柴魚花生粥;必飲涼茶崩大碗,也有海鮮如東風螺、炒蜆、獅蚶。「海鮮都是5毫子一碟,灼熟蘸醬汁吃,很惹味。」受小孩歡迎的有刨冰和糖水,以及醃過的醃梨。
他對當時大笪地最深印象的就是賣藝,包括耍功夫、木偶戲、玩雜耍、馬騮戲和心口碎大石等。「還有一種是賣藥,藝人會特地燒紅隻手,然後塗藥膏讓人們睇到啲藥有多掂,博人幫襯。」當時年紀尚小的華哥,仍記得那種又驚又想看的感覺。除了賣藝,講古與算命亦相當受歡迎,「通常講古佬也是上年紀的人,找張椅子坐下,拿着扇邊撥邊講故事,小朋友就會圍住坐下聽,故事內容是武俠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之類。」至於算命檔,以前會找一盞火水燈照明,「那時也會找隻雀仔出來抽籤算命,還會搖龜殼,甚麼形式也有。」
超哥 跟律師寫信幫到人
走進油麻地玉器市場,有一排疏落的小店,陳列着「中英文書信」、「報稅」等老舊牌匾,它們是香港僅餘的寫信檔。在五十年代,平民學歷水平不足,寫家書、工作證明、報稅,甚至法律文件,都可以找「寫信佬」解決。年近90歲的徐麟堂(超哥)是昔日的寫信佬,經營「喜臨門中英文服務社」,閒時仍會來檔口打發時間。「五十年代已有信檔,地點就在油麻地戲院旁的雲南里,總共有40檔。早上9點多就像街市一樣,很熱鬧的。」雖說是「撈街邊」,但雲南里可說是高人雲集,不少退休高官、律師都會來坐鎮,撰寫法律文件,內容包括租務、錢銀和感情糾紛等。
超哥本來是粵劇老倌,但因為戲行沒落,搵食艱難,後來得到一位在街邊寫信的律師幫忙,便轉行當上寫信佬。「這個律師染上了不良嗜好,被人釘牌,後來在街邊檔口做了很久。他喜歡聽粵曲,有次問我願不願意做他助手。」超哥談吐謙遜,常說自己文化水平不足,「我自己未讀過書,他在旁邊指點,起稿讓我抄正,一做就是幾十年。」他坦言一開始轉行壓力大,亦覺得很有落差。「以前我做開舞台,做得好有掌聲,我好歡喜。轉行之後如果應付不來,好像好羞家,但做落又搵到食,客人又很尊重我,有信心了自然就開心。」
超哥主要幫客人寫工作證明、報稅,每份8毫子到1元,那時一個月賺到60至70元。「出面做都未必找到60至70元的工作,通常月薪只有30多元,現在回望,也很喜歡這份工。」七十年代,政府清拆雲南里,寫信檔在1980年搬進油麻地玉器市場,現時只剩下5檔營業。「檔主有的退休,有的過了身,這個行業已經謝了。現在獨沽一味,只剩下報稅。」超哥回想,從前在雲南里那塊空地,每逢農曆新年,只要拉幾條繩,掛起一張張揮春、對聯,很多人就會主動前來問價。「現在已經乏人問津,多少有點欷歔。」
「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展覽
雖然「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街頭劇場演出落幕,但仍有展覽,展出是次流動劇場的創作點滴,以及一眾大笪地老街坊的錄音分享。展覽於618上海街舉行,免費入場。
日期:即日至2月9日
地點:618 上海街(旺角上海街618號)
記者:洪慧冰
攝影:張洛晞、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