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古監獄(Conciergerie)看了有關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的展覧,一隻據說是她穿過的皮鞋吸引了我的目光。從小巧的鞋子估計她個子不高,但世人都知她ego有幾高。我不停想,她是否穿着這鞋子走上斷頭台呢?在斷頭台上,是這隻鞋踩親劊子手的腳,換來她優雅道歉「先生請原諒,我不是故意的」,留下這最具爭議性皇后的最後遺言?
行刑前畫像 不失傲慢
瑪麗皇后人生最後10星期,就在Conciergerie的囚室孤獨地倒數,被監視、得悉老公路易十六和閨密被斬頭、容顏速老,直至1793年10月16日被送上斷頭台,結束短短37年的人生。
在法國野史的傳奇描述中,瑪麗皇后是不知民間疾苦、揮霍無度的「赤字夫人」。她遺臭萬年的金句,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中,朝朝以香檳漱口的她無腦地問:「草民沒麵包吃,何不吃奶油蛋糕(brioche)?」與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香港高官叫買唔起樓的年輕人搬去大灣區一樣,堅離地到乞人憎。
時尚界繆斯 二創主角
皇后走後百年,不少人替她平反,說蛋糕論及著名的「鑽石項鏈事件」都是揑造,醒覺fake news害人,已無法改變歷史。
一邊回憶她惡名昭彰的奢侈,一邊細心欣賞這隻鞋子,皮革上乘連鞋跟也包皮,鞋頭配有造工細緻的ruffle,可以想像此物主人的要求非一般的講究。這位因政治婚姻而嫁往法國的奧地利公主,文化水土不服加上語言障礙,與法國人民有着不可填補的隔閡,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位法蘭西第一夫人,曾叱咤時尚界創造過無數第一,200多年後仍是當代藝術和時尚界不少人的繆斯。
奧地利猶太裔作家Stefan Zweig在1932年出版的《Marie Antoinette: The Portrait of An Average Woman》說得最啱:瑪麗皇后摘掉后冠,才是她真正成為女王之時。展覽便突出了流行文化皇后是怎樣煉成的,以及她對後世的影響,當代藝術品不斷對她進行二創,小說、電影、日漫甚至去年手遊《第五人格》的紅夫人的原型,也是瑪麗皇后。她應該意料不及,自己會建立了跨世代的「皇后文化」,雖死猶生地化身為女權主義的象徵。
瑪麗皇后服裝由Rose Bertin度身設計,整個凡爾賽宮就是她行catwalk的主場;她最經典的高高假髮「a la pouf」和「a la belle poule」則是由另一位御用髮型師Leonard為她獨創。身體最誠實,民眾雖口口聲聲鞭撻她敗家,同時又視她為時尚KOL,會九秒九效法她的穿戴。當時巴黎女士便爭相效法她的高塔髻,而且是越高越潮(高達60厘米),不少女士出街都要帶埋左右護法去「護髮」,上馬車時侍從要托住她們的頭打橫上落車,是一幕趣怪的街頭風景。
肖像畫也蘊藏瑪麗皇后的自主宣言,其中兩幅最經典。她於1778年找畫家D'Elisabeth Vigee Le Brun畫了一幅她穿得樸素的畫像,手上拿着玫瑰花。此畫公開後引來惡評,身為皇后穿得樸素如底衫造像?豈非自毀皇室形象?結果這畫只閃放了三天便被換掉,原畫已不知所終。後來,Elisabeth再替皇后畫了一張肖像,這次她穿得明顯隆重許多,身旁也放了一瓶風華正茂的玫瑰花,再引來詬病。從來皇后都依附皇上,偏偏瑪麗皇后認為自己才是其人生的主角,這肖像畫又被視為大不敬。
當年瑪麗皇后臨上斷頭台,官方也請了大堆畫家記錄實況,畫家筆下的皇后總是仰首闊步,一臉倔強,畫家Jacques Louis David便素描了雙手被綑綁但容顏傲慢的皇后。
倒帶至1770年4月,14歲的萌少女瑪麗公主離開維也納,她的女王娘親嗚咽跟她話別:「別了,我的孩子。要對法國人民好,讓他們說我為他們送來一個天使。」不幸是,這天使折了翼。她親自走上斷頭台,大刀無情鋤下,她脖子鮮血噴湧;頭顱復被棍子頂着在刑台上示眾,成為風流人物最後而最悲壯的壓軸秀。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