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童年掌灶時 - 坪原猴

【越陌度阡】童年掌灶時 - 坪原猴

農村的小孩,很早便開始學會幫忙田務家務,下田的工作要力氣,要待孩子長高長壯才能幫忙。六、七歲的小孩只能做一點簡單的工作,像是撈浮萍餵鴨子或洗碗筷等等。當我剛上小學,母親便即教我以火水爐燒水煮湯,小二時即懂為火水爐換棉芯添火水,以現在的標準來說,她一定會被指摘了,消防處的「任何仁」更可能會用來拍片作反面教材。不過在農村的舊日子裏,小孩子負擔起家裏的雜務可是天經地義。

客家柴灶 青磚建成

我家有五兄弟,我是老四,比三哥也要小上五六年,所以在十歲之前,較辛苦的勞動都由哥哥們承擔,但有一件工作基本上只由我跟老三全面承包,我負責的年份又要更長,那就是「掌灶」生火的工作。那時的農村仍未有電的或是煤氣的熱水爐(可能有,但我家就一定沒有錢安裝了),每家人都有一個柴灶,客家屋的以青磚建成,大多安置於屋的右前方,灶上有一個大鑊用來燒水或蒸糕,不會「過油」炒菜。灶前有兩個洞,上面用來放柴生火,下方的是收集灰燼,也是入氣的位置,洞前的地面會跟門廊以一層矮磚分隔,以阻火灰掉出生成火災。煙囪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漏洞或是設置不當,便會讓煙跑進屋內。煙囪安放的位置有兩種形式,很多人會建於灶後,那柴火燒出的煙便會順勢排出,但是也讓很多熱能隨煙跑掉。較講究的會設於灶前進柴口上方,這種蓋法需要更好的建灶技術,煙火會燒得較「盡」來省柴薪,多餘的煙會在進柴口的上面升入煙囪,最好的師傅更會懂得進氣的重要性,甚至在灶側底下加一窄長的進氣口,那麼柴火就燒得更充份,煙也更少。另一樣重要的事情,就是灶旁或對面必是儲水缸,既方便取水燒水,也可即時滅火,很有智慧,再在上面供奉灶君爺保佑,便倍感安心啦。

生火燒水

寮屋的火灶比較簡陋。

蒸雞蛋糕

打一鍋水 足八十升

可是我家住的是木板鐵皮蓋寮屋,火灶一定不能設於屋內,以免意外時付諸一炬,另建了一個小棚屋作廚房柴房之用。在我小四小五時,我便逐漸接手生火燒水的工作了,家裏的洗澡時間由六時開始直到八時,我必須要在六時前便燒好第一鍋熱水,否則便有好一頓打罵。工作的第一步是攜紅A桶到外面的水缸汲水倒入鍋中,我還記得三加侖的要倒七桶才裝滿,現在回想一下那可是八十升的一鍋呢,但也只夠三人用,所以我要持續添水燒兩三鍋才成。倒好水便要生火了,把舊報紙或草葉弄成一團放在灶洞下,上面橫七豎八的架上搭棚後殘舊的竹枝或小枯枝引燃,天氣好的話,只一刻鐘便能升好火。不過,這些「輕薄」竹枝很快便會熄滅,要待火灶升溫熾烈後,再塞進大段的木柴才可以讓它自己慢慢燃燒,以後只需每隔十多分鐘才再推柴進去補充。經年磨練的我,只需三四十多分鐘便能燒好第一鍋水,五點鐘開始動工,一邊生火一邊由窗口窺看屋內的《430穿梭機》,到六時正的《IQ博士》時間便有熱水洗澡了,這個日復日生火看兒童節目的生活方式,就佔據了我整個童年的傍晚,到我上中學後的七年間,我也一直守在這個火灶旁,但哥哥們都已離家,只燒一鍋便成。後來我升讀大學之後,哥哥們想要安裝電熱水爐給老家,我跟父母都一致反對,因為我們都捨不得那個煙火味的傍晚時分。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