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柑桔飄香 - Daniel-C

【野人周記】柑桔飄香 - Daniel-C

【野人周記】
自小喜歡吃水果,別人都喜歡清甜多汁的水果,芸芸品種中,自己最愛的,還是柑桔類。柑桔類植物所屬的芸香科,均有獨特的強烈香氣,惹人喜愛,但果實往往帶點酸味和苦澀(主要是果皮與果核),自小愛把整顆柑橘或檸檬連皮切片放口中吮吸咀嚼,甘之如飴。其實並不愛酸,也不愛苦,只是享受酸味過後的滿口生津、苦盡甘來的反差。

關於柑桔,新加坡朋友告訴我一個有趣的新年傳統,他們拜年時只會帶着兩個桔,主人家回禮也是兩個桔。華人向來重視意頭,尤其是廣東人過農曆新年,果盤必備桔和柑,取吉(桔/橘)和金(柑)的諧音,一如新加坡華人的「換橘子(桔)」習俗。過年也許還會買金橘盆栽,但奇怪的是,竟然對橙(慘的諧音)並不忌諱。橙容易認,但柑桔有時難分,其實世上本無柑,亦無橙與檸檬,一切都是人為的雜交與接種,從野生柚、厚皮橘和枸櫞開始,弄出一大堆常人難以分清的品種。看過一張複雜的柑桔屬「族譜」,概括地說,野生柚跟厚皮橘雜交生出橙,橙和厚皮橘再雜交才有柑,橙和枸櫞雜交生檸檬,很亂吧,然後還有如何區分金柑、金橘、砂糖桔、蕉柑、蘆柑……

野生山桔 果小如豆果皮

山野之人,對野生品種比較有興趣,現時香港鄉間見到的,幾乎都只有栽種的品種,山界前輩會告訴你,山中其實還有野生的山桔,一支優質山桔木手杖,過去曾是行山人的身份象徵。 香港植物標本室記錄的柑桔屬植物有三種,只有山桔是原生和野生,長在常人不會到的山林中,果小如豆,密生於葉腋間,果皮有甘味且富香氣,最大特徵,當然是長滿長長銳刺的枝幹。山桔也是營造傳統盆景的樹材之一,但被捩橫折曲之後,完全失去自然形態,個人並不喜歡。

現時香港新界花農種植的柑桔多為賀年應節的觀賞年桔,有些村落過去曾盛產食用柑桔,東北的鎖羅盆和荔枝窩,是其中之一。荔枝窩村還有幾株砂糖桔樹, 但樹齡都達五、六十年,加上沒人打理,近年都只零落的結幾個桔。荒廢了的鎖羅盆村,反而保留了大片桔園,已遷走的村民仍有新年返村摘桔的習慣,近年更重新種了不少桔樹。東北村落也許太偏遠,每年12月後步上鰂魚涌柏架山道的紅屋(現為自然教育中心),定會被門前池畔那株果實纍纍的桔樹吸引,接近兩層樓高的果樹,配襯着不遠處太古坊的玻璃幕牆大廈,滿樹吱吱喳喳,都是愛吃果實的紅耳鵯、畫眉、白頭翁,連赤腹松鼠都來參加年度盛宴,是種不一樣的城市風景。

敏達天皇的後裔 以橘為姓

日本進口水果近年大受歡迎,尤其過年過節,從果欄到超市,都成了當眼位置的貨品。日本水果在當地也不便宜,但遇上當造,價錢便變得相宜。近年多了前往日本登山,也有留意當地水果,尤其是柑桔類。容易剝皮,也方便分享,把果皮帶下山時也方便處理,柑桔一直是自己登山時常帶的水果。日本栽種的柑桔都是外來種,主要是引種自中國和台灣的タンカン(桶柑、蕉柑)、ポンカン(椪柑、蘆柑)和ミカン(蜜柑),但經過各式各樣的混種和接種,已經達至品種繁多且柑桔難分。日本的柑桔主要栽種於較溫暖的和歌山、愛媛、靜岡和九州,可惜都在秋冬結果,而我只登夏山,兩次到屋久島,也無緣一嚐當地特產的椪柑。年前十月到九州遊韓國岳,在國分車站看到有熊本縣產「極早生」(10月第一造)蜜柑出售,興奮得立即買了一袋,提着上山,自己吃不完,便在山上請其他登山者吃。日本有沒有原生的野柑桔?日文中「橘」(念作tachibana)一字,指的是未經栽培的野生厚皮橘,敏達天皇的後裔,便以橘為姓,是奈良、平安兩朝的名門。有說野橘是2000年前從中國引入,但也有證據指,早於二百萬年前冰河時間,已經陸橋(land bridge)自然遷移到日本島。

以柑桔的諧音取意頭,祈求吉利和財富,靈驗與否,並無把握;柑桔作為一種營養和調理食物,可帶來健康,幾乎十拿九穩。健康,就比任何財富都寶貴。

九州熊本縣產極早生蜜柑。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