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三浦太郎2005年為剛出生的女兒創作繪本《親一親》,售逾百萬冊。他早前在港舉行工作坊分享創作心路歷程與父女之間溫馨點滴。其作品不單開拓嬰幼兒對生活的認知,更是新手父母與寶寶說故事的重要橋樑:「希望家長與小朋友看完我的書,會覺得很幸福!」
記者:羅惠儀
三浦太郎現年51歲,作品六度入選有「插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意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現已繙譯成意大利、法國、瑞士、西班牙、韓國等國家版本。坊間將他的作品歸類為嬰幼兒閱讀系列(另稱「寶寶書」,年齡層為0至3歲),三浦卻表示從沒有考慮過讀者的年齡層,因此沒有特別考慮嬰幼兒閱讀的角度而創作:「反而是完成後,我才會想究竟適合哪個年齡的小朋友。」
親子閱讀目的非教育
首作《親一親》是他送給女兒的一歲生日禮物,分別用不同動物親吻動作橫跨四頁,最後是一家三口用臉頰「親一親」,含蓄而細膩表達親子情;叫他意想不到,此設計簡約的寶寶書是日本最暢銷的作品:「如果我可以與女兒時常共同做一件事,看一本書便好了!畢竟小朋友大得快,家長很快未必可與他們再做某些事,所以,如果可以創作繪本記錄下來便好了。」
家長們視寶寶書為拓寬生活認知的門檻,純粹透過圖畫灌輸知識,三浦太郎卻從不以親子閱讀為教育目標:「純粹想與小朋友一起看書便看書。」他補充,日本有不少以灌輸知識為主的繪本,而他的《親一親》、《排好了唷!》與《這是我的!》都屬於「寶寶第一套成長經歷」系列繪本,按兩歲心理發展進程而創作:「排列物件的次序,對物件有所屬的認知等,都是這個年齡的興趣啊!」這同樣是他的女兒有過的成長經驗。
三浦的作品亦不乏以父親的角度寫與子女相處片段,像《猩猩爹地》是爸爸怎樣用身體和孩子玩遊戲:「當女兒越大,再做不到哪些動作了……所以這本書會令我憶起昔日怎樣與女兒用身體玩遊戲的快樂。」
有說寶寶繪本的色調,顏色斑斕易抓緊嬰幼兒視線;亦有說不能太多複雜的顏色配搭,以免過份刺激視覺感官。三浦太郎的作品則沒有統一風格用色,他說視乎作畫當刻靈感:「有時候我很想用藍色,下一次想用黃色,便會因應那刻冒出的念頭而決定放入書中;至於是否先構思好故事才繪畫?通常我邊畫邊有念頭,未必是完整故事,是慢慢才成型。」
讀者讚擅長用線條幾何
任職圖書館主任的黃益玲,早在7歲長子Nathan與5歲次子Samuel一歲時已經開始閱讀三浦太郎的繪本:「當他牙牙學語,開始學習表達嘅時候便甩睇……有啲表達形式較簡單,亦有故事性較強。對小朋友嚟講,佢嘅繪本色彩斑斕吸引。我覺得佢好擅長運用線條、幾何(圖形)形態嚟表達意思同主題,對初接觸世界嘅幼兒嚟講好有意思,特別係三角形、正方形等,會容易理解得多。」新書《小小國王》數個圖形構成國王的樣子,她認為對發展美學能力有很大幫助:「因為幼兒學習繪畫,都係由最簡單嘅線條,幾何圖形開始。」
黃指坊間好些寶寶書流於簡單,亦因為文字較少,表達的意思不夠豐富:「三浦嘅繪本有好重嘅親子訊息,好似《猩猩爹地》好明顯講嘅係父子關係,特別係我有三個兒子,一啲書中嘅場面都似曾相識,好似兒子央求爸爸同自己一齊玩,不單係小朋友,連爸爸都覺得好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