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書《佛系推理》出版,請得中文系退休教授張雙慶賜序。張老師當年教我「古典小說」科,無古不成今,他的序文從中文大學(書中暗示的背景)校史談起,指出各篇故事出處,煞是有趣。
我喜愛古典小說,有點抱怨他課程主要講版本源流,不太講寫法。張老師說:「寫法最大毛病在臉譜法。」沒錯,教授開口便批評。很少學者這樣,通常總對自己研究範圍讚不絕口,以示是非常重要的學問,抬高身價;吾師卻實話實說。
如何臉譜化呢?我席間再為他添酒,像回到校園聽課。張老師道:「例如諸葛亮,《三國演義》塑造成功了。你會發現《水滸傳》有個『智多星』吳用近乎諸葛亮翻版;還有《說唐》的徐茂公(正史徐懋功)一樣造型,足智多謀、懂仙術、拿一把大羽扇,形象重重疊疊。
「關公亦然,在《水滸傳》化身『大刀』關勝,又分出一個『美髯公』朱仝。關公之下是豹頭環眼的張飛,於是關勝之下是『豹子頭』林沖,照使用丈八蛇矛作武器。」
一言提醒。何止人物,事件也重複。《水滸傳》宋江大破連環馬,《說岳全傳》岳飛又破一次,令人發噱:同樣破綻,為何後者要苦思解法呢?哦,因為岳飛沒看過《水滸傳》,但我們看過。
配角愈發互抄。《水滸傳》有位美貌女將『一丈青』扈三娘,委屈下嫁色狼王矮虎,結局雙雙喪沙場;《封神榜》則是能戰佳人鄧嬋玉被不夠四尺的土行孫逼姦成婚,最後也都陣亡;《薛丁山征西》索性一對矮子師兄弟竇一虎和秦漢打孖上,經歷皆類似。
為什麼?
張老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續道:「因為從前的小說並非靠看書,是靠聽的。說書人巡迴表演,聽眾未必跟貼故事,印象容易模糊,為盡快令大家投入狀態,唯有借用似曾相識的人事。要由頭向百姓介紹徐茂公很困難,但引導聯想成諸葛亮,就一點即明。熟口熟面的情節亦如此,不怕中途加入者追不上。」
即是像膠劇。
赫然頓悟,我小時候喜愛古典小說,就是喜愛那份安全感,不怕讀不懂。
「西方不同。西方小說主要誕生於印刷普及以後,讀者咀嚼文字,有條件寫得深刻些、特別些。例如《雙城記》,很難靠說書表達這麼複雜的情感。」又一次,張老師沒對中文賣花讚花香。
你說印刷術由中國發明?別傻啦,外媒公元2000選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8-1468)作千年風雲人物之首,即認為此鬼佬才是活字印刷術的真正發明者。
撫今追昔,吾輩比古人幸運,但internet速食,禍似焚書,反令閱讀理解能力大倒退。內地網絡流行所謂「修仙小說」、「帝后小說」、「總裁小說」,為呃like呃點擊,庸俗不堪,內容千篇一律,角色千人一面,何嘗不臉譜化?
所以,我把報上連載的《佛系推理》結集,在紙媒消失之前,求個明白。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