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醫生是Google Map - 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醫生是Google Map - 鄭志文

可能大家對「醫、卜、星、相」這說法的印象太深刻,現時還有人將醫學和術數類比。認為厲害的醫生應該有超人能力,能人所不能。感應病人的隱疾,或有獨門秘方,為有緣人起死回生。

但現代醫學卻是與這些想法背道而馳。實證醫學一切講研究實證,全部公開透明,並歡迎大家重複印證。面對病人,要解釋清楚有甚麼診斷可能性,有甚麼治療方案選擇,有甚麼利弊。當然,醫生有不同分析力,有不同經驗。做手術、做檢查也有技術高低分別。

我有一個特別的聯想,醫生是像Google Map。

地圖資料,是公開的。只要知道方法,花點工夫,要計劃路線到某一地點,並不太難。疾病資料也一樣。所以有些病人就找來一大堆互聯網資料,跟醫生討論。不過,假如你對那一處地方毫無認識,甚至對地圖毫無概念,那還是相信導航程式比較簡單可靠。

看地圖,規劃路線,相信大家都是要求安全、可行、經前人經歷過的路徑,而不是找一些獨門捷徑。醫治疾病,亦不會例外。醫生的工作,是向患者展示整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的大圖譜,再每個程序和細節逐一說明。病人會預先知悉將要經歷甚麼,何時會到達目的地。

導航程式的重點,其實是定位。配合衞星定位,程式知道你在甚麼地方,就可以提供下一步怎樣走,再在那一個路口轉彎。醫生的功力,也在於評估病人是患甚麼病、有多嚴重,才可進一步考慮治療方案。遇到過程中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例如走錯路,或有交通意外,臨時封了幹道。導航和定位也會努力找出其他路線,務求解決問題,到達目的地。

手機的導航程式優點是不停更新。有些汽車的衞星導航設施,是需要定時回廠更新地圖及道路情況。不然,隨時此路不通。醫生也要注意和自己行醫範圍相關的診斷和治療資訊。每天都有新研究結果、新藥物、現有藥物的更新資料公佈,其中有些非常重要。

Last but not the least,也不能盲目地完全相信地圖和導航程式。就像1997年英國一宗醫療事故Bolitho的法庭判詞,醫生的專業判斷,也要合乎邏輯。總不成眼前是河流,也依導航指示直駛下去。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