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香港人飲食無肉不歡,其中又以豬肉、牛肉消耗量最多,豬肉價格又相對比牛肉便宜,菜式如「蒸肉餅」、「豉椒排骨」等都常見於各大餐廳食肆。有豬商指出,中產地區豬𦟌、柳脢最好賣,屋邨街市則排骨、腩肉較受主婦歡迎。餐廳業界直言,豬瘟令新鮮豬價格急升,過去半年多以冰鮮豬及急凍豬「頂上」,尚算能應付,惟憂慮豬瘟疫情引發的後遺症會延續數年,市民要買鮮豬肉「煲靚湯」的話,或只能繼續捱貴豬。
記者:王春怡
香港大學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香港是全球人均肉類消費量最高的地區之一,每人每日平均吃下664克(約17.6両),相等於兩塊10安士牛排,2018年,本港700多萬人每日消耗4,313隻豬,消耗量驚人。香港豬肉行總商會理事長許偉堅表示,中國人愛吃鮮豬,食法亦十分多元化,最受港人歡迎的部位包括瘦肉、豬骨和排骨;上骨、前赤肉用來熬湯亦十分滋味,「魚翅本身冇味,就係靠粒肉熬個上湯,熬出嗰種鮮甜同油脂香」。
豬手銷情大倒退
許指,20多年前豬農仍可以用「餿水」養豬,「隻豬肥嘟嘟,一半都係脂肪」,時移世易,現時不論中國還是本港豬農,都只能用乾飼料餵豬,成份主要是大豆、粟米和大骨粉等,養出來的豬就變成兩成肥、八成瘦。他指曾經有一段時間香港人「瘦身至上」怕肥,但近年都變回要「半肥瘦」,特別是叉燒飯,太瘦實在不好吃。
臨近農曆新年,許指以往港人較着重傳統,買兩隻豬手過年,貪其「橫財就手」好意頭,但隨着年輕一代不重視傳統,昔日銷量已不復見,「以前年廿八到三十晚可能賣到300隻豬手,𠵱家可能得番10幾隻」。非洲豬瘟在內地爆發半年以來,豬肉價格飆升,由40多元一斤上升至過百元一斤;凍肉如豬扒也由以往20多元一斤升至40、50元一斤;慶幸泰國亦有不少來貨「頂住」市場需求。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指出,豬瘟爆發以來冰鮮豬進口上升,貨源亦由以往主要靠西班牙、美國轉為現時有來自泰國、加拿大甚至東歐豬。他指憂慮內地豬瘟疫情即使受控,要重新大規模養豬可能需時數年,「之前廣東試過養但養唔成,始終泥土、環境可能仲有病毒殘留」。
豬頸肉不宜多吃
香港生豬肉食業屠工會理事長陳展明表示,一般街市肉檔在豬瘟前每日可入兩至三隻豬,有特別需求時可以再聯絡批發商,看某些賣得好的部位有沒有剩,行家之間也可「交換」,不同地區的肉檔入貨也很分明,「跑馬地、中環就入豬𦟌、柳脢、一字排(金莎骨),唔會入豬雜;屋邨街市就入返多啲排骨、腩肉,師奶唔使咩技巧容易整」。一些豬肉部位如「豬頸肉」、「腩肉」原本不值錢,但經電視節目推介後變得大受歡迎。
英國註冊營養師潘仕寶指出,急凍或冰鮮豬肉對比新鮮豬肉可能有部份水溶性維他命流失,但其餘營養相若。她特別提醒市民食用豬頸肉、豬骨部份時不宜過量,因其飽和脂肪都很高,不利心血管健康;茶餐廳的蒸肉餅亦可能摻雜許多肥豬肉,建議平時烹調以瘦肉、豬𦟌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