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熱身防拗柴新手行山宜選龍脊、山頂

10分鐘熱身防拗柴
新手行山宜選龍脊、山頂

【本報訊】農曆新年將至,連續長假期狂吃美食最易增磅,新年一家人到郊外行山,除可舒展身心更可踢走脂肪。但物理治療師提醒,平日缺乏運動的人或行山新手,最易在行山時有膝痛及拗柴等意外,建議可先做一些預防受傷的運動訓練,並調整行山裝備、揀選簡易及多補給站的路線,配合起步前做足熱身,減低受傷風險,鼠年輕鬆行大運。
記者:梁麗兒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行山人士出現膝痛包括前膝痛及外側膝痛較普遍。前膝痛主要與臏股關節勞損有關,臏股關節為菠蘿蓋與大腿骨之間的關節,因為行山較多重複屈膝動作,令有關部位磨擦增加而出現勞損,引致膝部疼痛、紅腫,尤其上落山或梯級時特別明顯。膝關節力量不足、有過重問題、或行山背囊太重都是高危因素。

外側膝痛可能與大腿外側的一條筋膜即髂脛束有關,多見於缺乏運動、少行山或較少落樓梯人士上。原來行山動作會令髂脛束與大腿骨外側的磨擦增加,引起膝痛。梁指行山人士出現上述兩種膝痛,很多時會忽略,並繼續參與行山活動,故有機會演變成長期痛症,不容輕視。

行山新手可考慮簡單路線如港島的龍脊。

行山杖可借力 減輕關節負擔

俗稱「拗柴」的扭傷足踝關節為另一種行山常見傷患,梁指每逢農曆新年後,都會接獲不少因行山拗柴的求助個案。病人通常因行山時不留神、誤踩路面碎石或跣腳而出事,多數扭傷足踝的外側韌帶,引致腳部腫痛如「一掂地就腳痛」等症狀,痛苦非常,難以正常走路。拗柴高危族包括日常缺乏運動,以致腳腕反應慢及欠敏捷的人,或曾拗柴、已有舊患等人士。

要預防行山受傷,梁建議平日少運動或行山新手,可揀選比較簡易的路線,如一家大細行山,有年長人士參與,可考慮港島的龍脊,行程大約三小時。其次為山頂、大潭水塘等,建議減少行走太崎嶇不平的路線。行山裝備盡量要輕裝上陣,不少人會帶太多水,令背囊太重,建議視乎當日天氣及路程,以準備飲用水量及小食,或揀選有補給站、小食亭較多的路線,有需要才購買飲料。行山人士應穿着適當的行山鞋,宜攜帶行山杖,可用作借力,減輕關節負擔,使用行山杖時,要適當調校高度,才有助發揮借力的效果。建議行上山或上梯級時,行山杖的高度要與行山人士的盆骨位置相若,落山或落梯級時,則調高至接近腹部的高度。

梁提醒行山要專注留神,尤其有碎石或濕滑的路面。若山路比較狹窄,要避免二人同行,以防發生意外,具行山經驗的人士應在行山「隊尾」作照應。在起點應做10分鐘熱身,包括大小腿伸展、活動關節的練習,如腰部向兩側轉動、半蹲動作等,減少受傷機會。另推介事前做「預防行山受傷訓練」,包括訓練大腿及臀部的肌肉力量,提升關節穩定性,預防膝痛及拗柴問題。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