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流亡柏林 學德文賣藝術品

劉霞流亡柏林 學德文賣藝術品

【本報訊】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遺孀劉霞,於丈夫癌病去世一年後,結束長年遭中共軟禁生活,流亡德國柏林。 劉霞去年初首度在德國接受外媒《紐約客(The New Yorker)》訪問,負責採訪的記者、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媒體研究Nick Frisch昨午出席外國記者協會的午餐會表示,劉霞目前情況安全,獲國外的流亡異見者及文藝界支援,亦以創作及出售藝術作品維生。

美記者指正努力融入生活

Frisch表示,在他與劉霞有限時間的訪問接觸,對方未有就中國及政治問題發表意見,而劉霞過去亦甚少發表政見。他指,劉霞目前正努力融入當地生活,正學習德文,亦嘗試朝藝術家的方向努力,劉霞雖然對於能夠享受自由生活而欣慰,但他認為,劉霞始終身處不熟悉的環境,仍會掛念曾經在北京的生活。

Frisch又指,劉霞以劉曉波的妻子而為人認識,但劉霞本身從事藝術創作,有寫詩亦有攝影作品。

劉霞出生於共產黨幹部家庭,在文革時期長大,但劉的父母仍有聘請導師,教她學習中國經典、書法和繪畫。不過劉霞亦為叛逆的孩子,未有如家人要求考入大學。隨改革開放,劉霞開始了詩詞創作,如1983年發表的《一隻鳥又一隻鳥》,亦在刊物《詩刊》、《人民文學》發表過詩詞及短篇小說。

在六四事件後,劉霞與劉曉波相戀。Frisch指,劉霞清楚知道與劉曉波相戀的風險,仍然與劉曉波相愛。

然而,劉霞的藝術作品政治色彩不明顯,通常是表達中共治下的生活,包括一系列「醜陋的嬰兒」照片。她長期受監控的生活,在2014年後,以錫箔創作一系列像天體一樣閃閃發光,恍如宇宙虛空的創作。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