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地質工程師老公礦務工作,外甥女Frankie從英國移居澳洲珀斯不覺已近十年,漸漸累積身外物不算,一女一子漸次成長,一家四口拼在一起就是兩個好字。
每次回倫敦探親,必經香港;她母親的故鄉。自從母親早逝,姊妹倆特別親近外婆,猶如從外婆身上觸摸到母親的體溫。外婆離世後,沒改變來香港習慣,住在外婆家感受舊時光的溫馨。
中環、尖沙咀一帶逛逛還可以,Shopping方面;還是留待回到倫敦吧(無倖免,倫敦其實同樣被拖篋黨騎劫,大半個月前Boxing Day在牛津街,尤其Selfridges,都被東亞、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面孔佔領,幾乎忘記那裏是英國),不久前香港拖篋黨擠擁,遊蕩的閒情老早蕩然無存,唯獨她的童年記憶──海洋公園,始終不離不棄,每次來港必然入場玩遍所有機械遊戲,面孔在水族館貼着超級厚玻璃魚缸,細認每一條鯊魚、魔鬼魚、巨型蘇眉……,澳洲的水族館不是更多?更正?
不離不棄童年回憶至珍貴,香港海洋公園保留了那些年,母親仍在,跟父親與姊姊一家四口還有外婆姨媽大伙親戚同享山海之勝。
作為香港人,誰個沒有幾片海洋公園的印記?今天你可以去珠海長隆,那可是野獸多過水族的樂園。東南亞一帶近年蓋建水族館無數,勁不過香港?
亞洲一帶突飛猛進,龜兔賽跑,不進則退,人家努力迎頭趕上勢所必然,但不表示香港海洋公園落後,水族館處處都有,論樂園、美食餐廳及各方面文娛活動;例如定期爵士樂演唱會等等,提供不同類型、品味演出予社會各階層,總分比較?我們沒可能輸。
海洋公園香港之光,香港人的共同回憶,近年發展未夠勇猛誠可惜,政府早應在投放資源的同時,亦需計算它的保鮮度,如何不斷提升它的競爭能力,與時並進。自創的品牌才是我們應該力保的寶藏,海洋公園曾經是區內首創,不單止香港人、更是亞太地區人士的共同回憶,期望它發光發亮無限,尤其近年香港在不少範疇猶似打敗仗叫人心悒的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