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白煙》,動人。動人在那個聰明的劇本。兩個最接近神的人,展開一場論辯,論辯內容不只涉及信仰,還包括非教徒也會思考的問題,例如「苦罪」——這是一個質疑上帝是否存在的哲學課題,當各種自然或人為苦難在現實世界不斷發生時,神,究竟匿埋喺邊?
但劇本不止於描寫一場神學辯論比賽。
重點反而是,這兩個最接近神的人,都被還原為人;人不是神,自然會有不完美。
本篤十六世,作風保守,面對現實道德難題,只管遵照傳統教義冇情講,但對教廷醜聞則可以網開一面。
方濟各,一個貼地的人,會走入民間,體察人世各種問題;而既然是凡人,自然擁有凡人的生活,所以會睇波會食Pizza。但在阿根廷軍政府執政期間,他被指摘向權力靠攏。
可以預期,當這兩個人展開論辯,保守離地的本篤十六世自然有種令人討厭的感覺,事實上,電影頭半一直渲染這一點;而正因為本篤十六世這種作風,才令方濟各對羅馬教廷生厭,劈炮唔撈。本篤十六世不接受,原因是他知道梵蒂岡需要改革,而最有資格孭起改革重任的就是方濟各……最後,本篤十六世退下,方濟各順利當選新任教宗,兩位開心睇世界盃決賽。
問題是,現實中的兩位教宗,是否真的像劇本所寫般完全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人物傳記片存在一個永恒難題:劇情是否需要100%符合事實?如容許改動,有沒有準則?《教廷白煙》編劇Anthony McCarten,寫過《霍金:愛的方程式》和《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同樣動人,但那種動人,原來建基於對當事人的美化與改寫:前者根據霍金前妻Jane Wilde大幅修飾過的自傳《Travelling to Infinity:My Life with Stephen》,當中對霍金的描寫變得正面。後者仲嚴重,大幅改動Freddie Mercury生活時序,甚至擅自加插他對隊友公開自己患愛滋的一幕,以營造之後四人重組參與《Live Aid》的動人場面。有樂迷完全不能接受,我呢,還可以——我不是鼓勵改動,只是箇中改動尚未去到扭曲Freddie本人的地步。
《教廷白煙》則似乎將兩個教宗的矛盾對決處理得太淺薄,即使這種淺薄的確有助製造動人餘韻,卻足以令大部份人產生誤解,誤解這兩個仍然在世的人以及背後涉及的教廷鬥爭。在一本即將出版、本篤十六世身為作者之一的書《From the Depths of Our Hearts》中,重申了對神職人員獨身傳統的主張,似在針對方濟各基於神職人員短缺而容許已婚男性擔任神父的做法,但其後,本篤十六世又要求除名……我們或許可以選擇相信兩位教宗能夠和而不同,但不代表教廷鬥爭真的如那一縷白煙,煙消雲散。
補充一句,本篤十六世不睇波的,他與方濟各睇世界盃那場戲,真的只是戲。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