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坊間說她是「女神」,尤其她前年以廣東話為台灣拍宣傳片《自由自在》,說「我就是我」而自製酒釀丸子在台生活,教香港年輕人羨慕——她是蔣雅文,已定居台灣十二年,在台北搞過時裝,近年在花蓮租了小店,售賣家製甜點,更收養狗狗。
我不會稱雅文是女神。十多年前我喜歡過她,是她站在幾個「英皇小花」前,似乎永遠靠邊,不懂說話,更會害羞。那時候比如新人鄭希怡和劉思惠,更有已爆紅的容祖兒、Twins和葉佩雯,都型格十足;反而雅文——其時我們叫她Mandy,就有鄰家女孩感覺的格格不入。
那時香港沒有「文青」這個流行說詞,不過雅文是有點「藝文Feel」,而這可能是因為她不落娛樂染缸的抽離感;話雖如此,她離開娛圈,倒不是人人為意,反卻是她在台灣落地生根後,更在蔡英文當選前幾日接受香港傳媒訪問,談積壓多時對香港反送中的看法,而再讓人記起她已定居台灣。
她在訪問說,別對香港年輕人太苛刻,因為他們只為追求自由理想;那直教人感覺與蔡英文當選後的台上發言「這是自由的重量,自由的滋味」不無對應,都講求付出、代價,更是面對極權的焦頭爛額。雅文倒不是一早遠走高飛而隔岸觀火,卻是身體力行示範了想做自己的事,十多年來都不易行,到今天仍然走着。
可以想像,一個才廿多歲女子,已在娛樂企業的吹捧下向枝頭進發,卻感到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選擇,就毅然到外地重新生活,其實極不易為——這個「新生」,雅文說是要找個無人認識的地方「歸零」,更要「修復」自己;驟聽起來已教人感動、感觸,遑論那是因為何種過去,甚至創傷,總之都是想做一個更合意的自己。
如果說,雅文示範了修復自己的過程,那蔡英文就是示範了如何捍衞一個地方的自由,容讓年輕人有修復自己的空間、勇氣!因為蔡英文一直重視年輕人,以至再當選,都已成香港人趨之若鶩的民主自由象徵。
雖說香港人艷羨目光,無減台灣隱憂;但無奈香港政商界都有人說年輕人不是社會持份者,已放棄年輕人云云……難怪台灣的遠慮,畢竟仍是香港人心目中的樂土。是故雅文與英文,所示範的自由,雖說是人之常情的追求,但香港本來就要這種自由去修復創傷,可當權者就是封殺。
看到雅文與英文一樣,多番黑色素衣談追求自由而快樂,我感到可愛,因為自由滋味原來平實不過,就是如此簡單,卻不是平坦無阻的路;所以雅文的「女神」說法,「神」在追求自由精神,而這個曾經是娛圈小花的青年,就此在別國生根。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