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歲晚,街市開始變得熱鬧,新年用的蔬菜各式紛陳,好一些帶香氣的農作物雖然不是主角,但卻人人要買,像是芹菜、甘筍、蒜苗和香葱都是主婦必備的壓年菜蔬,貪其意頭好、香氣濃,祈望新一年的好運道。
上述種種,我家只有種葱出售的經驗,莫要少看平常免費搭送的幾條葱,過年時的蘿蔔糕、蒸魚和白切雞葱油,哪一樣不會動用到香葱呢?所以歲末時分,葱的批發價都會大升,想想過年的葱雖只三兩塊就有成交,但一斤香葱可分成數十小紮呢,葱其實不是便宜貨,所以從前可有不少香港農民會種植大批香葱來應農曆新年市。
中秋前後 種植生產
不說不知,我們日常所吃的葱其實是分為兩類的,第一種是以鱗莖繁殖的「分葱」,種植生產的季節在中秋前後,最快11月開始有收成,耐寒,收穫一直到4月左右,清明後雨多回暖便不成了。第二種是大株粗身得多的「水葱」,在農曆新年前播種繁殖育苗,3月便可以定植田裏,耐暑熱潮濕,收成期由5月到10月,剛好填補了夏季時段的香葱供應。這一次只談分葱吧!因為我家在80年代有好幾年都會大批栽種,供應迎新年的需求。分葱是一種以「葱頭」(即是其鱗莖)留種繁殖的品種,爸媽每年中秋後便把紮成一束束的葱頭拆開,以每行相隔1呎半,每株種頭相距1呎的距離埋入土中,只幾天便長出細如禾秧的幼苗。個多月後,翠綠的青葱便長成了,但仍未到收成的時間,因為「分葱」顧名思義是一種分櫱能力強韌的葱類,只要再過多一個月便會分裂成一大叢,這時便可以收穫。收穫時可以留下兩三束葱在原地,再培上土加點肥,下個月便可以再次採收,不過平常的葱價一般,農夫都會集中養靚田裏的香葱,留待新年前的一個月出貨,那個時候的葱價開始抬升,也是本地葱質素最好的一刻,葱農賺不賺到錢就看這個月了。如果天氣反常回暖,那時茂密的葱便很易腐敗,就算不壞掉,葱尾枯黃得太嚴重也會大大影響售價。現在很多假日農夫都會買些街市袋裝的葱頭來種,嚴格來說這些來自北方的葱頭應該叫做Shallot(即是乾葱),種在土裏也會出苗,但就不大會分櫱。要種的話,應找用繩紮着的那一種,因為南方葱農就是用這種方法,把5月拔出來的分葱頭綑紮好掛在高處留種的,這些才是我們吃慣的scallion或spring onion。
白葱清淡 紅葱軟甜
以前的葱農種的「分葱」又再分為「白葱」及「紅葱」,白色的味較清淡,而帶點粉紅色或紅色的會比較軟甜清香,我家種的就是這種紅葱了。記得父母那時種葱好像也沒有太多技術,只是打點藥,施點肥便成,最怕就是農曆新年後的回南天,分葱一遇濕暖天氣就可能腐爛。最大的技巧就在於拔葱綑葱方面,因為葱又脆又軟,要用陰力對付,如果太粗魯,拔葱時會弄斷,綑綁時會壓壞。所以這些工夫都會由爸媽兄長擔當,我們這些小弟就會乖乖的擔凳仔,把拔出來的葱整理漂亮,把葉子和尖端枯黃的部份摘除,整理到青青綠綠才能賣得好價錢。最記得這個工序的兩件事情,首先就是悶,長時間坐在棚底工作,外面又濕又冷,大家便會生個火並打開收音機;第二件就是摘葱時的氣味刺眼,所以會戴上泳鏡工作,大家便幻想一下那個一家人戴上泳鏡的摘葱的奇異景象吧。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