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出身和成長在香港,這片自由土地提供機會給港人發揮潛能,幫助不少人脫貧。即使遇上「八九六四」事件,筆者亦沒有打算移民離開香港,相信隨着內地經濟改革開放,政治體制會更開明,一國兩制延續至2047年以後,香港將按照《基本法》原意,逐步邁向雙普選。
只可惜回歸後等了十多年,到2014年8月,「八三一」框架,觸發79天的佔領運動,社會日趨撕裂。去年6月出現反修例示威後,越來越多港人醒覺,要為下一代設想,不再把資產集中在香港,仿效內地及香港的當權者,在香港以外尋找第二家園,並且把部份資金轉移至非港元資產。
宜開離岸戶口
在政局不穩下,我們可以參考去年4月花旗銀行發表「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18」,仿傚本地千萬富翁的資產配置情況。根據報告,本地千萬富翁總資產的中位數是1,630萬元,當中75%(約1,220萬元)屬固定資產(物業),餘下25%(約410萬元)屬流動資產,包括股票、基金、債券、貴金屬等。千萬富翁平均擁有1.9個香港物業,0.8個內地物業和0.7個海外物業,不會把沒法搬走的固定資產(物業)全部放在香港。
因此,筆者去年8月至9月,建議投資者趁外幣疲弱,在海外或內地置業。若資產組合中有75%是香港物業,便應該減持至最多佔50%,其餘物業在香港境外。
至於流動資產,投資者亦應分散風險,不應全數放在港股和港元存款,以及全數放在香港,應考慮開設離岸戶口。此外,應考慮吸納A股、外國股票或基金,做人民幣及外幣(主要是澳元及紐元)定存收息,以及認購以人民幣、美元或其他貨幣定價的債券及保險產品。香港的保險公司多在海外及離岸公司註冊,以美元認購保險產品,其實已類似開設離岸戶口,把資金轉移離開香港。
政局發展無人能說得準,唔怕一萬,最怕萬一。因此作為審慎的投資者,實應增加非港元及境外資產,目標佔資產組合最少30%,類似本地千萬富翁及政府高層的情況,算是買個政治保險。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